规章制度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2022-11-01 10:0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规章制度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欢迎阅读!
中国,规章制度,礼仪,特征,古代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摘要: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等级性、象征性和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其他特点。

关键词:礼仪制度;专制政治;宗法社会

礼仪活动,无非由行礼者、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和举行礼仪的场所等几个要素组成。从这些要素中可归纳出中国古代礼制度的一些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部分特征。 一、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性

中国历来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贵族之间则有公、卿、大夫、士的等级。社会的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的等级来安排。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天子九命,享受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侯伯一级则是七命,这些器用都按照七的数量来安排。其它以此类推,大夫一级五命,士三命。庶人无,没有政治特权,也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除此之外,礼制的等级性还表现在礼仪活动的细节上。清代礼学家凌廷堪将上古礼制的仪式总结200多条礼例,第一条便是迎宾,主人敌者,于大门外;主人尊者,于大门内。二人相见,尊卑贵贱不同,其出迎的方式便不相同,其它礼仪的差别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在居丧礼仪上,丧主一般专注于悲伤之情,不会迎送吊客,但当本国君主使人来吊、裢、赠时,则要迎送至外门外,郑玄谓之唯君命出,以明大夫以下,时来吊禭,不出也。不仅如此,他人来吊、禭、赗时,一般拜而不踊,当君主使人来吊、禭、赗时,则要拜稽颡成踊。丧礼有时还因为君主的来临而中断某些细节,例如凡君临大敛,则主人拜稽颡成踊。郑玄早就指出,丧服制度隆杀差别的实质,就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历代礼制在细节上或有变化,但其总的原则并无大异,即使异族入侵,


一旦认同了中华文明,也会加以坚守。元代脱脱等人所撰《辽史》,也一再标榜尊卑之分,不可易也

关于礼制的等级性问题,历来阐述得十分丰富,很多学者曾经一度把它视为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视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文化特征,引以为古史分期的基本证据。实际上,整个中国传统社会都讲礼制,其等级性规定向来庚续不辍,很难理解为某一时段或某一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在琅邪刻石,其中就特别强调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西晋泰始十年,杨皇后死后,将迁葬于故峻阳陵,关于当朝天子及群臣是否服丧,朝臣们争论不休,杜预等人上疏说:自上及下,尊卑贵贱,物有其宜。天子之与群臣,虽哀乐之情若一,而所居之宜实异,故礼不得同。这说出了礼制的实质。清朝仍然如此,顺治十三年规定,对外藩之丧自王以下,致祭如前仪,唯牲醴物品,则依其爵为隆杀。礼制的等级性一以贯之,将它仅仅视为奴隶制度的特性,显然有失偏颇。

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历代的法令都有维护等级制度的功能。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瞿同祖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家族和阶级是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法律不仅明文规定生活方式因社会法律身分不同而有差异,更重要的是不同身分的人在法律上的待遇不同。换言之,儒家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制原则在法律条文中得到了具体实施。 二、尚文饰物的象征性

礼仪活动其来有本,或源于敬天法祖,或源于田猎生产,或源饮食男女,但它毕竟不是现实实务的重复和移植,而是一种浓缩性的再现,限于时间、场地、人数、规模等因素,仪式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借助具有象征意味的礼器,在具有象征性的时间和空间,采取象征性的动作来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2j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