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舆论制度

2022-11-24 17:35: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中国古代舆论制度》,欢迎阅读!
浅析,中国,舆论,古代,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国古代舆论制度

作者:杨贵鹏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0

摘要: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较一致的意见、态度等,舆论表现了人心的走向,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平衡具有调节的作用。不同朝代的舆论表现形式主要有民谣、檄文、公论等,而中国古代舆论制度主要体现为采风、纳谏、朝议等制度 关键词:古代舆论;舆论监督;舆论控制

舆论之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中国古代舆论通常是指底层人民对执政势力言行举止的讨论、评议等活动,纵观历史岁月,舆论即被看做是行为的前兆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并能一定程度地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一、舆论与监督

古汉语中,字源的本义是指车厢,经过词义演化也可代指轿。如陈继儒的《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里中士大夫往来祠下者皆伏轼下舆。再有像《左传·昭公七年》里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人有十等中的第六等就是,意指为低层百姓或差役的称谓。 舆人就是指造车的车匠,字形是在车轮的四周有四只手,表示一起合力造车。再引申后泛指众人,如《东周列国志》第六回中记载:见陈侯有使命至,即命舆人驾车伺候。 舆论也比作舆诵,多指众人的意见、态度或看法。如《晋书·郭璞传》:方辟四门以亮采,访舆诵于群心。而考证最早记录舆论一词的出处是《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惧彼舆论之未畅者。

古时候,的是临水照看自己容颜之意,故本义是察看、监视,周朝后,多为官职之称,如《礼记·月令》: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

字,意为监管、察看。如《汉书·高帝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与《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督旁之脩。 二、秦朝至清朝的舆论监督制度

秦始皇在位,谏诤制度得以确立,谏诤形式有上书、议事等,以时刻提醒警惕统治者的行为过失。其制度主要为两部分构成:一是成立专门的谏官,有给事中和谏议大夫;再有是设置议事制度,但凡是立君、册封、祭祀等国家大事,朝廷便召集大臣上廷议政。但是秦朝苛政猛于虎,中央高度集权,谏诤制度形同虚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两汉时,汉高祖刘邦从谏如流,《西征赋》云: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汉承秦制,广扩谏诤规模,政策也相对亲民宽绰。汉朝同样设有谏官一职,如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汉代还始建了一种封驳制度,所谓,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所谓,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误过失。

门下省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央的审议机构。到了隋朝便晋升为国家三大中枢机构之一,封驳制度得以进一步确立。隋朝明文,但凡是皇帝下达的敕令,必将通过门下省的审核才能作数,皇帝权威明显受到了谏诤制度的框治。

大唐盛世,谏诤制度发展进入顶峰,唐朝开始正式建立谏议大夫,大兴言谏。谏官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予谏,意指提出谏议;二是封驳政令或敕令。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发挥谏官的作用,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度纳谏明君。贞观年间的魏徵实为直谏之臣的代表,留下了世人拜读的《谏太宗十思疏》里说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朝的每位君主都可以说是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这也正是唐代太平盛世的精髓所在。

到了宋代,台官与谏官分离职位,门下省之外设封驳司与谏院。《宋会要·职官》载:子耳目,寄与台谏,而台之为制,则有内台,有外台。这个时候的谏官直属于君主,上可谏皇帝,下可谏朝廷百官,因宋太祖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就赋予了谏官特有免死金牌。然而,谏官由皇帝直接控制,又由于多数谏官们的性格直言不讳,因此谏官与其他官员大臣往往矛盾相向,使得谏权受到极大冲击,从而日渐式微。

元代不设谏官,撤销了门下省和谏院。监察御史李元礼在皇后临幸时上疏道: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得行之,谏官得言之。(《元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监察御史身兼二职,即使得监察的权力得以统一集中。

明代中央高度集权,废去中书,晋升六部。在六部外另设六科,具有谏诤、封驳等权力。《明史·卷一百一十四》里载:帝久不视朝,严嵩专国柄。橓言权臣不宜独任,朝纲不宜久弛。给事御史丘橓屡次直谏君主,力惩危国危民的严嵩及叛党。不幸的是明末宦官当权,六科给事中的职权沦落到只能封驳一些奏章而已,舆论监督看似命不久矣。

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六科给事中只掌管京城各衙门的行政事务。国家要务均由军机处一手下令诏书,导致六科给事中的职权大大削弱。自清世宗以后,归属六科于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也归属都察御史审查,最终台官与谏官彻底融合。再有是清代的文字,谏官们的封驳权也被废除地一干二净,千年来进谏纳言形式的舆论监督制度至此落下了历史帷幕。 三、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纵观中国几千年传统,由于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观念及历朝历代的君主高度集权的表现,导致了舆论监督往往是为统治者专制集权所服务,百姓表达个人意愿的样式大致呈现为话语空间狭小、舆论监督基本无时效性及舆论表达滞后无序等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邱江波.论舆论与中国古代纳谏[J].社会科学战线,1991. [3]邱永明.中国坚察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高山.二十四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2G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