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全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政策解读》,欢迎阅读!

《2021年全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政策解读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21年全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进一步促进政策执行和工作落实,市农业农村局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一、《方案》出台的目的
为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结合全市实际提出该《方案》。
二、《方案》总体要求
充分认识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10万吨。
三、《方案》主要内容及政策变化
(一)首次明确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基础上,明确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纳入地方党委政府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安全。
(二)着力解决好种子与耕地两个要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
1.加快新品种的研发引进推广力度,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和作物增产的关键。要认真做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制种基地二期工程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以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重点,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优化制种基地及种业市场环境,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种业管理水平。认真做好种子市场监测工作,加强供需调度,确保供应充足。积极开展种子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维护种子市场秩序。
2.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
子”。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优先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按省市要求推进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行“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等模式做法。二是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把撂荒地整治作为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耕地“非粮化”
的重要抓手和稳定增加粮食面积的重要途径,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尽快开展撂荒地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做到一户一户查、一块一块查,标识每块撂荒地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建立信息台账,强化动态管理。重点要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有序推进规模流转,大力发展社会化托管服务,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整治。对撂荒地一律不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三是重视保护耕地质量。推广普及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为主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7万亩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5%以上。
(三)提升粮食生产三项水平。
1.提升旱作技术推广水平。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重点推广小麦宽幅匀播、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和马铃薯黑膜全覆盖垄作栽培技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18万亩。
2.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小麦、玉米、马铃薯联合收获装备引进示范力度,建立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实施农机深松整地32万亩,加大代耕、代种、托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托管半托管”等农机化生产和服务模式,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3.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加强对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大力推进精准施药,积极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将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目标。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1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