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说》,欢迎阅读!

马说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的穷悉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流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激兴趣。
以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导入,引出本文写作背景。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故借马之遭遇发不平之音,道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刻哲理。
二、诵读课文摹语气。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虚词:而 之 其 以 也
2、小组合作,译读课文,疏通大意。
3、齐读课文,学习并体会文中几中句式特点及作用,如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等。
4、听录单,跟读摹读,揣摩体会文中五个“也”蕴含的语气及情感。 5、自由诵读,抑扬顿挫地竞背课文。 三、整体感悟明寓意。 1、“千里马”不遇伯乐有怎样的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形象深刻地讽刺“食马者”的语句有哪些?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才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手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四、联想迁移。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千里马”不遇“伯乐”而埋没才能、命运悲惨的事例? 2、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工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就作为的故事。 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五、换位思考举措施。
1、假如你权高位重,你如何当好“伯乐”? 2、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还遇”的厄运? 3、假如你是“食马者”你怎样处理与“马”的关系? 4、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伯乐”吗? 明确:可联系“制度选人才”的话题讨论。
自选思考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见仁见智,教师适时引导,最好整理成材料。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代之首,与刘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
,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严京畿百姓穷困,请求援征摇投、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
②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 2、课文扩读材料: 《龙说》(杂说一)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去,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去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建议:本文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龙喻圣君,发云喻贤臣,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娇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可作伏教学联读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2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