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与育儿有关的心理学实验(很受启发)》,欢迎阅读!
1.哈罗博士的一个心理学的实验
为了得知“爱”的内涵,心理学上著名的哈罗博士的“隔离幼猴”实验,证明“冷漠将会是隔开与他人交往的最有力的工具”。 195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哈洛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罗猴”实验,哈洛和他的同事们制作了两种假母猴来代替真母猴。一个母猴是“金属母猴”,它是用冰凉的金属丝围绕而成的,头部是画有两个眼睛;“金属母猴”的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幼猴可以从隆起的橡皮奶头上吃到奶汁。但在“金属母猴”怀里吃奶时,无法获得温暖、柔软的感觉。另一个是只“布母猴”。它的身体是一个圆筒,外面包有一层柔软的绒布,且画有比较精致的面部表情。但“布母猴”没有食物可供幼猴吃。实验者把幼猴与两位“母亲”放在一个笼子里。两只“母猴”并排而坐,幼猴可以在笼子里自由活动,自己选择接近哪一个“母亲”。那么,幼猴喜欢待在哪个“母猴”身边?按常理,“布母猴”没有食物可满足幼猴,而“金属母猴”身上有奶可吃,幼猴大部分时间应该待在“金属母猴”的身旁,以解除饥饿带来的不舒适感。然而,哈洛教授观察到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幼猴大部分时间是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跑到“金属母猴”那里去进食。原来幼猴更喜欢接触“布母猴”,以求得舒适和温暖,而冷冰冰的“金属母猴”除了提供食物之外,无法提供安全和温暖的感觉,幼猴似乎很难对它产生情感上的依恋。为了进一步证实幼猴与两位代理母猴的依恋程度不同,哈洛教授在“布母猴”身上也装上喂奶装置,“金属母猴”和“布母猴”分别各抚育一只幼猴。再把幼猴与两位“母亲”分离一段时期,然后再把两只幼猴放回到原来的笼子中,观察它们回到“母亲”身边的行为。两只母猴“抚养”的两只幼猴,行为表现很不一致。由“布母猴”抚养的幼猴回到“妈妈”身边似乎就感到一种安慰,马上依偎在“布母猴”的身边,抚摸、拥抱它,不愿分离;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回到“母亲”身边则无任何亲热的表现,显得十分焦虑不安,在笼子中来回跑动或是躲在笼子的角落里。显然,这两只幼猴的情感发展已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实验表明,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爱(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实验给了我们的很大的启发:
父母对婴儿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要使宝宝健康地成长,还要为他们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使婴儿能够感到养育者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慰。形成安全依恋对孩子心理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遇到意外事情时,如果有依恋对象在旁,他会有安全感,并且在确信自己的安全后愿意对事物进行探索。
哈洛教授还设计了另一个著名的试验:
把一个木制的巨大蜘蛛放进笼子里。面对这位身材高大、形状怪异的不速之客,笼中的幼猴显得十分紧张。“布母猴”喂养的幼猴立即跑到“布母猴”身边,紧紧地抱住它,似乎寻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可过了一段时间,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位不速之客。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一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它不是逃向“金属母猴”,而是猛力地想把怪物推开,无助地躺在地板上,或者紧靠着笼子摩擦身子,显得十分紧张不安。这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爱(依恋)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更浓厚的情绪色彩,更需要情感上的联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躺在襁褓中的婴儿大声哭闹,只要母亲一抱他或者喂奶,他的哭声就停止;稍大一点的婴儿被妈妈抱着时,喜欢抓抓妈妈的头发,摸摸妈妈的脸庞;会走路的小孩喜欢紧紧地跟随着妈妈,离开妈妈一会儿就会哭喊着找妈妈。这些婴儿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粘人”,其实,这正说明他们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母亲的依恋。婴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依恋无需学习。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婴儿都会形成一种依恋。近来的一些研究揭示,父亲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父亲在为新生儿喂奶,抱新生儿时表现了与母亲同样的敏感、细致和慈爱;父亲与婴儿玩身体游戏,使婴儿感到十分愉快,这种接触也使婴儿对父亲出生一种特殊的具有情绪色彩的依恋倾向。科学家确信,婴儿的安全依恋是其心理健康的基础。婴儿与其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他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能体验到愉快的情感,寻找到安全感,它将使孩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处事能力的人。
2.正念心理学的一个电话铃声实验
在我研究心理学家哈洛设计的“幼猴”实验的时候正好在办公室里上班,办公室大厅里一个电话打进来,我在里屋坐着,在大厅里主管不在,只有两个新来的助理值班,电话铃响了两声后,我便起身出去看,看到其中一个助理A起身去接,另一个助理B却毫无反应,但助理A慌乱的眼神朝我看过来,向我示意这样做对吗,我温和的回应她:“你会转电话吧。”她点头示意。不到10秒钟电话顺利的转到了我的办公室。
之后,我走到她们身边开始讲述哈洛教授的“幼猴实验”, “金属母猴”和“布母猴”分别各抚育一只幼猴。再把幼猴与两位“母亲”分离一段时期,然后再把两只幼猴放回到原来的笼子中,观察它们回到“母亲”身边的行为。两只母猴“抚养”的两只幼猴,行为表现很不一致。在此基础上,哈洛教授还设计了另一个著名的试验:把一个木制的巨大蜘蛛放进笼子里。面对这位身材高大、形状怪异的不速之客,笼中的幼猴显得十分紧张。“布母猴”喂养的幼猴立即跑到“布母猴”身边,紧紧地抱住它,似乎寻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可过了一段时间,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位不速之客。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一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它不是逃向“金属母猴”,而是猛力地想把怪物推开,无助地躺在地板上,或者紧靠着笼子摩擦身子,显得十分紧张不安。
然后我对她们说:“助理A的反应就象那一只由“布母猴”带大的幼猴反应,当遇到突发事件时,首先确认老板在不在身边,当没有看到老板接电话的行为时,助理A会被迫尝试接电话,从助理A接电话的行为来分析,她的操作是正确的。但从助理A接电话的情绪来分析,她对安全感的确信度还是不够的。表现为思维层面的信号混乱。助理B的反应就象那一只由“金属母猴”带大的幼猴反应,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无助的坐在那里,局促不安,甚至想要逃避。表现为情感层面的信号混乱。”助理A反馈说:“爸爸总是对自己说,你自己看着办。从小一个人惯了,父母只能给予我物质上的依靠,但在精神上还是缺乏安全感的。”助理B反馈说:“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6岁后,和妈妈爸爸分开,和家人冷冰冰的,几乎没有交流和沟通。性格内向,在人与人交流的情景中看不清楚自己的边界,不知道如何反应。表现为对人的冷漠和距离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t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