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社区小世界——社会工作助推城乡社区治理的可能性

2023-06-16 18:3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工作与社区小世界——社会工作助推城乡社区治理的可能性》,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社区,助推,城乡,治理
社会工作与社区小世界——社会工作助推城乡社区治理的可能性

作者:赵玉峰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8



赵玉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社会发展研究

社会学先驱滕尼斯有本经典著作《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也被翻译成《社区与社会[1]社会学刚刚起步的时候,滕尼斯就意识到相比抽象社会,看得见、摸得着的社区或许更有价值。社区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空间,更是心灵得到安放的港湾。而社区过于具象导致学术界研究的兴趣不大,所以后续的社会学家们,无论是想要建立统一理论的帕森斯,还是提出中层理论的默顿,以及后续的后现代社会学家们,都言必称社会,他们撰写了《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1937)、《社会理论社会结构》(默顿,1949)、《沟通与社会进化》(哈贝马斯,1979)、《被围困的社会》(鲍曼,2002),等等,社区像是被丢进了角落无人问津。中社会学仿佛沿袭了这种风气,对抽象宏大的社会着墨较多,主流研究就是社会分层和社会动,不过近些年国内学术界开始反思,旨在找回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所做的社区建设传统,其中以清河实验、大栅栏社区营造较为著名。

一、社会工作历史中的社区基因

如果将社会工作社会学对比来看,虽然同为社会打头,但社会工作天生具有社区的基因。《伊丽莎白济贫法》作为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重要文本,其中明确规定以教区(社区)作为治理单位。后续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都是划分若干区设置监察员和救济员。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其实都可以算是社区改良或者社区服务运动。再到专业化时期的代表人物玛丽·里士满和简·亚当斯,她们最早期的角色就是社区友善访问员。社会工作关注社区、扎根社区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大学毕业后做的便是类似于社工的“社区组织者”(Community Organizer)。正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社区实践活动,社区社会工作才能成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虽然是最后一个,却也说明提炼总结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难度更大,时至今日,社区社会工作的具体模式仍存在争议。

社会工作传入我国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主要阵地,当时社会学系以培养社会服务人才为己任,许仕廉作为社会学系主任带领学生于1928年在清河镇设立社区社工作实验室,由杨开道进行指导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位办社会”成为一段时间的主流特色,在围绕生产单位组成的社区中,有托儿所、幼儿园,甚至电影院,单位的政工人员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的群众组织的工作人员承担了社会工作职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重新在北京大学设立,1987年的“马甸会议”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社会工作学科的恢复与重建[2]。但或许由于教育先行,或许由于社会作早期教师都是社会学或哲学社会工作早期发展也是宏大取向,更加强调社会工作要嵌入系统、嵌入体制,对社区的重要性缺乏专业自觉。2010年左右,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尤其是网格化治理的出现,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才逐渐纳入社会工作范畴,虽然早期社工的个案工作和小工作是在社区开展,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作为标志性概念[3],开始引起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教科书中关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是,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4]。而社工是否能满足上述定义要求,是否还是重复做一些个案、小组工作,甚至做社区行政事务,这些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社会工作应融入社区小世界

社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字,甚至定义也会存在偏差,回到滕尼斯定义,社区内核就是社会关系,这点大概是社区不变的部分。网络社会学中有个小世界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理论也被称为六度分隔理论。作为在地理空间上更为明确、成员更为固定的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则会更加紧密,相对也更加复杂。社工凭借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工作,其本质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的关系,如链接资源、组织活动无一不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从更加微观的层面来说,社会工作服务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在面对服务对象的抱怨、倾诉时即便内心很烦躁也必须表现出职业所要求的尊重、接纳和同理心。社区社会工作对社工的要求很高,既要求其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又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还需要对一群人或者某个群体付出情感劳动。

社工在社区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来促进社区发展,但事实上社工由于不居住在所服务的社区,常常会有难以融入社区的隔膜感,而社区居民也常常把社工视为政府代言人或者可有可无的角色。不同的社区类型对待社工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笔者曾经在一个老旧小区做社区治理工作,社区大部分是国企分配的房子,由于国企改革,很多人较早被买断工龄,随着市场浪潮的席卷成为贫困居民较多的社区,由于没有物业,社区常常处于垃圾堆物严重、楼道照明灯时常损坏、夜间出行不便的状态。社区居民由于之前是同事关系,相对比较熟悉,社工开始通过居委会通知组织活动,居民由于之前是工人,组织性较高,还来参加活动,后面发现社工也只是给社区帮忙的,活动参与性就逐渐下降。在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平房社区,组织居民常常使社工感觉到困难,必要时候需要挨家挨户通知,也经常吃闭门羹,组织活动时用小礼品奖励,也只能吸引老年人参加。高档住宅小区往往对社区活动一概不理,而且由于保卫森严,社区干部往往也难以进入。

但是,再难进入的社区,也有社工很好地开展了活动,总结成功的经验就是融入社区小世界,也就是进入社区的社会关系中。国企类型的老旧小区的居民更注重实事,社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楼道更换了声控灯,通过社区党小组组织志愿者打扫楼道,清理垃圾堆物,并引导居民形成楼门院文明守则。在平房小区老年人比较多,社工从帮助老人申领免费老年用品入手,通过改善老年人日常聊天空间的环境,从而成为老年人的小伙伴,进而影响老年人家庭。在高档住宅小区,从组织比较符合社区品位的儿童烘焙活动开始,逐渐让日常忙碌的中年人意识到社工的存在和社工的作用,愿意尝试接触社工。社区小世界是相对封闭的,但又是流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社会关系再生产,无论怎样,社工只站在门外看是没有用的,必须走进去,融入进来,才能发挥作用。

三、社会工作助推城乡社区治理的可能路径

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社区,反倒不如外国学者以旁观者的姿态研究中国社区更为透彻,澳大利亚学者邓利杰(Luigi Tomba)在2014年出版的一本书《政府在隔壁——中国城市社区的邻政治》(The Government Next Door: Neighborhood Politics in Urban China),他认为居民长期生活在社区中,可以界定并重塑自身的社会认同,并生产出相应的社会网络和共同利益,进而形成社区共识(Community Consensus[5]。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社区仍然存在隔膜感,即便邓利杰采用社区民族志(Community Ethnography)长期租住在所研究的小区中[6]。这里尝试站在情景中人的角度提出几种社会工作助推城乡社区治理的可能路径。

首先,善于借力党社关系。以往总是谈政社关系,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是更为重要的。相比政府,党的领导涉入日常生活更深,相对发挥的作用也更大。政府一般不会干预


私营企业运作,但是私营企业的党组织便可参与公司治理;同理,政府系统仅能到达村居委会这一层级,而居民党小组可到比社区、网格更小的楼门院。社会工作作为党领导下促进城乡区治理的一股力量,需在党社互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以需求为导向,优先解决问题。社区调查是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步骤,但也常常被忽视,社工所做的工作往往基于服务购买方的要求或者取材于教科书的自我想象,从而导致所提供服务和居民需求相差甚远,长此以往,居民可能就会认为社工只是花架子。因为通过调查,明确需求,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才是赢得居民尊重的真正法宝。

最后,要发挥社会工作的宏观功能。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区,社区在自身发展中有促进社区整合、促进社区进步的要求,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社会公正。所以,在推进城乡区治理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需要社工存在,社工更应该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区,这也是社会工作存在的基点。相对于城市社区,社工更应关注农村社区,相对于高档社区,社工更应该关注贫民社区。而且,社工在社区中不一定一直存在,等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自助能力增强,社工应该退出,将精力投入更需要的社区。

参考文献

[1]费迪南·滕尼斯.社区与社会[J].顾海萍,译.都市文化研究20072):169-175.

[2]萧子扬,彭秀良.自觉和内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转向——纪念“马甸会议”召30周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87.

[3]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5-80,,87.

[4]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Luigi Tomba. The Government Next Door Neighborhood Politics in Urban China[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4

[6]王海宇.从国家话语到日常实践[J].读书,20184):49-5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p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