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政论文》,欢迎阅读!
中文系2010101602 杨平
这不该是一个“好人沉默”的年代
——“小悦悦事件”的思考
2011年10月13号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陈贤妹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我们只能在小悦悦事件里反思,在这惨剧里省察着我们的社会的体制和道德,做出更多的内心的检讨:这是一个好人过度沉默的时代,甚至的冷漠的时代。
责任何在?问题出在哪?人性怎么了?从监护人的义务到司机的责任,从路人的消极冷淡到公民的道德感的养成,从陈贤妹的救助到十八个人里令人寒彻心扉的冷漠…….
这不该是一个好人沉默的年代,不该是道德出现斜坡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不该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
若非58岁的拾荒者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开,可能会有第三、第四次碾压。“不是你家的小孩,不要理那么多”,在现场,这样的冷血之言令人性幽暗显露无遗。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迭遭碾压,亦让“有不去救人的自由”这类说辞虚弱无力。全中国都在反思:世道人心是本然如此,还是历经长久的摧残才坠落至此?是什么让利弊权衡压过人性的本善?利弊机制本身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些越来越逼近内心与外在机制的省察,都和那位陈贤妹阿姨联系在一起,像一面镜子,透视着社会公众的人性和德行。陈贤妹说:“总有人去救的。”人性的善,来的如此自然,根本没时间考虑也不会去考虑后果,往往在某一瞬间迸发出来,也来不及“多留一个心眼”
而这也至少可以说明人人有可为善的天性,只是在这当今这样或那样的羁绊束缚着心中的行善的心。才会有“不是你家的小孩,不要理那么多” 冷血之言,才会有肇事司机的:“我看旁边没有人,就把油门一加,赶紧跑。如果被人抓到肯定要坐牢„„如果她死了我只要赔一两万,如果她活着几十万都不够„”令人发指之言。
反观十八路人的沉默与冷漠,引发了全民的反思,引发道德危机的大讨论。 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
“彭宇案”令社会出现了扶不起,不敢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社会怪象。这到底说来还是体制的漏洞与疏忽,一个良好的社会,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行善机制环境和道德环境,一个善恶皆有报的激励机制。倘若救助他人,追求公德公义,反倒不会给自己带来赔偿责任和身陷囹圄,这必然会令很多人善心刚萌而不会掐灭。善心得善报,恶行必得惩,这社会便注定不会日以继夜地沉沦,而义人也不
只是像陈贤妹那样少的可怜。譬如某种奖励与救助基金,以爱来唤醒爱,传递爱。社会需要鼓励那些舍弃自己的幸福为公益尽力的人,不惧牺牲为民请命的人。而这样的鼓励机制,并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它也只能依靠人心光明的一面,依靠让你活也得让我活的共赢思维,才能慢慢建立。
对于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其实没有必要的,也不能“见死不救”轻易入罪,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随意模糊。对于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他们道德缺失,但不能说他们是“犯了罪”,因为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有必须救人的义务。
一个值得尊敬让人愉快的社会,是一个不用政府年年倡导,却能自由自觉地保持道德高度的社会。主导主要在民间。法律直接介入道德领域,要么因强制而沦为虚伪,要么因官僚而徒劳无功,这样的教训,理应汲取。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可行善的的心,这不是也不该是是一个好人沉默的年代,这片土地并非冷漠之地,只有爱和善意不断被唤醒,只有有良好的道德和机制环境,善心自然会自由的流淌, 小悦悦事件何以至此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W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