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欢迎阅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教学目标:
1.了解陶行知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2.掌握陶行知幼儿教育实践和幼儿教育理论; 3.应用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指导实践 教学重点:
陶行知幼儿教育理论 教学难点:
应用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指导实践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新授] 1.陶行知简介
教师讲解:近代的中国命途多舛,“教育救国”是很多知识分子的梦想,在民族危亡之际,缘何他能挺身而出,矢志不渝,把自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为何他能如此笃定,为何他能奉献一切。
时光的指针来到1891年,清政府的统治正在将国家和人民带去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距离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千里之遥的徽州府歙县,一个日后影响中国教育格局的人物诞生了。他就是陶行知,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
2.生平与教育活动
教师讲解:1906年,15岁的陶行知进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新式教育,成长在社会底层的陶行知对民间疾苦有着最为深切的感受,他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在宿舍墙壁上,他庄重地写下铿锵有力的誓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1917年,美国留学学有所成的陶行知婉辞恩师杜威留美任教的好意,抱着“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强烈愿望,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当时至少有两亿以上的是文盲,至少有7千万的儿童没有受过一点教育。中国以农立国,
1
人民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陶行知认为要彻底改变中国人之命运,必须唤醒中国民众之觉悟。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只有农村有所改观,国家才有希望。
3.幼儿教育实践
教师讲解:陶行知总结当时幼稚园患了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因此,1926年陶行知提出幼稚教育下乡的口号,倡导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燕子矶乡村幼稚园”、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新安幼稚园等乡村幼稚园;1943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劳工幼儿园,一律收女工的孩子。
4.幼儿教育理论
教师讲解:首先,陶行知认为应普及幼稚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儿教育也应当普及。
此外,陶行知还提出解放儿童创造力,具体包括6个方面。第一,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第二,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第三,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第四,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够言论自由;第五,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与社会;第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能自由支配时间。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
共包含三个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识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是使生活发出真力量的“真教育”。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及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他认为这种做法,仍然是鸟笼式的教育,就像为了让鸟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把一两根树枝或捉几
2
只生物,放进囚鸟中的笼中。但鸟笼毕竟不是鸟的世界,必须把鸟笼打开,把受教育者放到真正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叫他们自由翱翔。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现了他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做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
[整节课总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为人民的教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他开创了教育史上崭新的时代,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名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陶行知的办学境界和标准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他对现代教育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生活教育理论,他的“大教育”概念,开放的教育观,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启迪,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他的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伟大情怀,更是值得我们所有去学习的。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