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沪粤版物理 10分钟说课稿-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欢迎阅读!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初中物理组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板书)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最重要的规律之一,既是第五节奇妙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又是学习第七节“眼睛与光学仪器”的基础。
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直接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 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便显而易见了。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此,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教法,学生则通过交流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学法,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最关键一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总结、作业布置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程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我会请学生们来做一个观察实验:用放大镜近距离对着课本上的文字,发现文字被放大且保持正立;再用放大镜对着户外的树木,却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树木。此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同一个放大镜观察,呈现的景象却大相径庭。
由此导入新课,进入第二环节:新课讲授。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将引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倒立 缩小 实像,物象异侧,f;u=2f,倒立 等大 实像,物象异侧,v=2f;f倒立 放大 实像,物象异侧,v>2f;u=f,不成像;u正立 放大 虚像,物象同侧。(板书)
二、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它观察到的像,并组织学生举例生活还有哪些凸透镜的应用。
至此,新课讲授完成。进入第三环节:课堂总结。我将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并进行发言,我对学生总结不足之处进行补充。
总结完,进入第四个环节-作业布置:完成书本上的自我评价和作业,并尝试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去了解照相机的作用原理。
最后说一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髓。呈现的内容应框架完整,简洁明了。 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我的说课结束。请问我可以擦黑板吗? 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u>2f,倒立 缩小 实像,物象异侧,f2. u=2f,倒立 等大 实像,物象异侧,v=2f 3. f倒立 放大 实像,物象异侧,v>2f 4. u=f,不成像
5. u正立 放大 虚像,物象同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5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