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延迟退休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延迟,综述,退休,文献](/static/wddqxz/img/rand/big_5.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延迟退休文献综述
作者:李晓荣
来源:《商情》2015年第26期
【摘要】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来袭与人均寿命提高以及教育的投资回收期缩短,延迟退休成为国际化潮流并被提上日程,部分西方国家都已实施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本文对国内学者的延迟退休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综述。 【关键词】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我国仍然沿用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人均预期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制定的退休制度,一般情况下男性6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退休,女工人50岁退休,同时工龄满10年,对特殊工种则提前放宽5年。 一、现行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来袭,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缩短等问题的凸显,现行退休制度的适用性不断遭到质疑。林义(2002)认为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存在诸多问题:①较低的退休年龄和逐步增长的人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反差巨大,导致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负荷加重并带来了人力资源浪费;②普遍化的提前退休日益加剧以及退休政策缺乏弹性,导致人力资源浪费。杨璟(2008)提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年限偏短,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则过长,造成赡养率过高,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此外,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个人账户面临着长寿者的支付风险。 二、延迟退休利弊谈
林义(2002)主张现行退休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延迟退休是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不适合于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和就业年龄下限提高的客观要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助于减轻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压力,延迟退休是扩大养老基金规模的需要(徐晓雯、张新宽,2011)。符齐华(2004)提出如果按照现行退休年龄推算,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赤字运行28年,总缺口扩大至2.88万亿元,年均1030亿元。如果延长退休年龄,赤字运行将缩短至11年,总缺口为0.86万亿元。由此可见延迟退休确实可以缓解养老保险压力。
张雄(2006)通过分析退休年龄与劳动参与率的关系,提出当前就业形势已经很严峻了,如果再延迟退休年龄的话则会造成更过的劳动力滞留在劳动力市场,使得原本狭小的空间被积压。朱楠(2008)提出发达国家是在劳动力资源枯竭的时候延长退休年龄的,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规模庞大,在此时延迟退休显得不合时宜。 三、延迟退休的方向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退休政策的改革应该与经济政策、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相匹配。我国应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有效借鉴国外弹性退休制度的实施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弹性退休政策。
(一)分阶段进行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一是要进行科学的测算以增加政策的合意性,二是要分段渐进来进行退休年龄的调整。(柳清瑞、苗红军,2004)林宝(2001)提出了两阶段的延迟退休方案,现在至2015年逐渐打破女工人和女干部的界限将女性退休年龄统一到55岁,2015年开始将男性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女性的退休年龄则从55岁提高到65岁,即男性每6年提高1岁,女性内3年提高1岁。
(二)差别化对待不同劳动群体,逐渐拉平男女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要延长,而且不同的人力资本应有不同的延长方法”。(邵国栋、翟晓静,2007)符齐华提出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同,延迟退休应该区别对待(符齐华,2004)。郭文臣、于冰(2006)根据2004年统计的大连市女性在50岁、55岁、60岁的退休收入,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分别比较18岁、25岁、30岁、35岁、40岁参加工作的女性在上述年龄领取的养老金。得出参加工作做越早、退休越晚,养老金越多的结论。徐晓雯、张新宽(2011)认为我国应该逐渐拉平男女退休年龄,以“小步渐进”的方式延迟退休。 (三)建立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具有弹性的灵活的退休政策可缓解劳动者对延迟退休的抵触情绪、减少延迟退休带来的摩擦,同时有效配合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林义,2002)。黎文武、唐代盛(2004)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弹性退休制度的理论意义,并支出退休制度的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激励机制是弹性退休制度实施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5). [2]杨璟.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J].特区经济,2008(2).
[3]徐晓雯,张新宽.对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 [4]符齐华.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利弊谈[J].中国保险,2004(11). [5]张雄.退休年龄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9(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朱楠.中国延长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7]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4). [8]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9]邵国栋,翟晓静.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退休年龄规定[J].未来与发展,2007(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r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