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绝活——颠颠脚跟就能养生-名老中医谈养生——老年进补与长寿

2023-01-16 16:52: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养生绝活——颠颠脚跟就能养生-名老中医谈养生——老年进补与长寿》,欢迎阅读!
养生,长寿,中医养生,老中医,进补
中医养生绝活——颠颠脚跟就能养生/名老中医谈养生——老年进补

与长寿



原文作者:佚名

中医养生绝活——颠颠脚跟就能养生

/魏清素脚跟与人体的肾经、膀胱经以及大脑关系密切。从全息定位来看,脚跟相当于我们的大脑部位,因此,经常轻轻地颠一下脚跟,对于治疗疾病以及预防保健极有好处。

大家如果练过八段锦,都知道最后一招叫“背后七颠百病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刺激脚跟可以保健预防疾病,还可以治病,让全身所有的病都消失。这是因为脚跟与人体的肾经、膀胱经以及大脑关系密切。脚跟的中央就有一个安眠穴,从全息定位来看,脚跟相当于我们的大脑部位,因此,每天经常轻轻地颠一下脚跟,对于治疗疾病以及预防保健极有好处。

每天颠脚跟可以健脑醒脑。脑力劳动者或者学习非常紧张的学生,经常感觉脑子不够用的,时间长了脑子会嗡嗡的、闷闷的,如果隔一段时间就轻轻地颠颠脚跟,可以让头脑马上充满活力,效果比按摩风池穴都明显。

颠脚跟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紧张的方法很多,比如搓手、吹口哨、散步、深呼吸等,还可以按摩头部的穴位,如风池、百会、太阳等穴位,都有效果。当然,如果能刺激一下脚跟上的大脑反射区,也有不错的效果。[论文] 颠脚跟可以抗抑郁。抑郁是由于阳气不能上达以润养脑髓,导致脑部的气血循行不畅,浊阴蒙闭了清窍所致。颠脚跟能让更多的气血上达头面,边颠脚跟边深呼吸,更能快速补脑。

肾气虚弱、肾阳不足的人,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颠脚跟就可以补助肾气,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效果明显。在寒冷的冬天里,经常颠颠脚跟,就是扶阳大法。颠脚跟可以预防和治疗中风。中风原因不外乎两条,或者是脑缺血,或者是脑出血,都是由于脑部气血淤滞导致的。刺激脚跟不但可以刺激脑部气血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引浮阳下行,从膀胱经、肾经而下归于足底,这是一种潜阳的方法。另外,如果有中风先兆,出现面红、头晕、手足发麻、血压升高明显,就要及时地预防中风,而颠脚跟就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这个道理上讲,颠脚跟可以潜阳,引火下行,大凡阳气上浮、虚火上炎的疾病都能有效,比如高血压、头晕、美尼尔氏综合征、三叉神经痛等,如果是由于虚火上浮而引起的,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颠脚跟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否则易导致足跟疼痛。如果疼痛,不用担心,休息几天,用热水泡泡脚,很快就没事了。 名老中医谈养生——老年进补与长寿 /李俊德

周柏耐,男,生于1921年,上海市人。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1942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师从沪上名医方公溥,执业于上海徐家汇。1946年曾参加全国中医师考试,成绩合格。著有《谈谈下法的方药配伍》等论10余篇。对老年进用补剂体验尤深,善于辨证施补,这对于滥用补剂是一种纠偏的良药。

进入老年,由于“五脏皆虚”,所以老年之疾,虚证居多。在治疗上“虚者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调和,则可补益精气。说明补养之法,既有药补,又有食补,而虚证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象又多体现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一句话“精气夺则虚”。“夫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因此在治法上首先要分清“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再与脏腑起来,辨别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虚。《难经》指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通过辨证之后,或用药治,或用食疗,或药食兼施,以达到康复延龄的目的。

1.补药的选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味中药中具有补养作用的中药达70味之多。在抗老延龄选用补药方面,历代医家对肾亏易于衰老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人初步分析了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药物中,发现明确载有“耐老”,“不老”,“延年”,“增年”作用的药物共117种左右,目前比较常用的约109种,在117种中药中补益药约50种左右,占28%以上,其中补肾药有28种,健脾药13种,养心药6种,说明益肾健脾药占较大比重。在药物的复方组成方面,也有人初步分析了13部有代表性的方书,发现记载有“长生”、“耐老”、“不老”、“延寿”的方剂124首。其中温补肾阳为主的约占87首,%,其方法多采用温柔而不刚燥的温补药与滋益肾阴、填精补血的药物同用,组成温肾阳、益肾阴、填精补血之剂;以滋补肾阴为主的28首,占%;以健脾益气为主的约11首。可见中药抗老龄方面的作用,重点在于补肾为主,健脾为辅。 2.冬令进补 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得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又把人体中五脏中的“肾脏”作为冬季的主令,因为“肾为封藏而主蛰”,冬季又为收藏的季节,此时进补,可以藏而不泄。所以人们习惯于冬令进补,如服用“膏滋药”,人参、阿胶、黑白木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A3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