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三个智慧

2023-02-08 00:4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庄子的三个智慧》,欢迎阅读!
庄子,三个,智慧
庄子的三个智慧



庄子在《逍遥游》中,建构了一个恣意潇洒、夸张宏大的世界,北海里的鱼,竟有几千里那么长那么大,当它变成鸟之后,其背脊也有几千里之阔。大鹏鸟迁徙,激起水浪三千里,产生的风直上九万里高处。

然而,即便如此庞然大物,却也是借助风之助力,才可以平上青云,遨游于天际,于是,风限制了你的状态,有风便好,无风怎么办呢?

庄子是想告诉世人,凭借于外力,纵然有时可以成功,然而你的命运,却是掌握在外力的变化之中,你并没有成为自己人生主宰者。

那些小鸟在树枝间飞来飞去,蹦蹦跳跳,显得很快活,他们嘲笑大鹏飞到遥远的千里之外,实在太累,也没有必要,庄子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是有差别的,既然小鸟的认识那么肤浅,它根本读不懂大鹏的心思和志向,然而你能给你解释清楚吗?以此类推,世人的智慧,对名利的追求,是不是也如小鸟读不懂大鹏般愚昧和蠢笨,而最高的智慧是什么,就是自然之道。是无功,无名。

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楚国有一种树,五百年是一春,五百年是一秋。上古时,还有一种大椿树,八千年为一春,八千年为一秋,而人类之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已被人们称为奇迹,可是他能和前面的这些树比吗?才智小的无法理解才智大的,寿命少的不能理解寿命久的,我们距离真正的智慧,其实就像这个比喻一样,还差很远。

在庄子看来,世人就像这小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且患得患失,不能辨别荣与辱的界限,没有得到精神上的超脱。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一个超脱于自己的局限性,顺应自然之道,并在内心中,将自己“剔除”出去,达到“无己”之境,才是修行的至高境界。

而对于“名”,庄子也有自己的认识。相传尧曾想让位于许由,许由推辞不受,说道:您治理天下已经很好了,我如果取代你,我不就成了为名的人了吗?名这种东西,是依附在“实”之上的,我不想成为附属物。你看那鸟儿筑巢,也仅需一根树枝,鼹鼠饮水,喝饱即可,我又何必要天下呢?对我真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实际上借这个例子,提出了“无名”的概念,刻意追求名誉是舍本逐末的举动,名是附属物,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是不会执意追求名声的,庄子认为这些都是世俗之物,是与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大道、自然境界违背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注意到,世间无用的东西,往往有大用,用与无用,都是相对的,惠子曾对庄子说,我有一棵树,根系臃肿,不如木工之眼,枝条弯曲,不成材料,长在路上,没人注意,这是一棵没用的树。庄子说,这棵树正是无用,才得以保


全,且这棵树,为什么一定无用呢?你可以把它种在空旷的地方,自由生长,而你,也可以躺在树下乘凉,优哉游哉,树不会被人砍伐,你也可以得益,它虽无用,哪里会有困苦呢?

其实这一段话,很能体现庄子的思想,无用即无功,无功能够保全,无功接近自然,无功培养人的天性,也不会遭受困苦,因为无功,你会处在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中,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你更容易把握住自己命运,而不是受牵制于外界的某种因素。

庄子把自己的感受、对于自然的感触、人的天性,纯真本质的保全,身心的自由等方面,看得重于世俗的名利、成功,且他也认为,正是人追求于前者,才能更好的度过一生,完成人作为一个生命主体的使命,所以,无己、无名、无功,是庄子眼中的三大智慧,尽管我们无法如庄子般彻底纯粹,但依然可以吸收他带给后人的养分,汲取到能启发到自己的那一部分智慧和营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zp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