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中医养生学》,欢迎阅读!
论中医养生学
任佳璐 药事管理13班 018213112
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养生备受大家的青睐。通过12周的养生学课,在老师精彩的讲评下,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官方地说,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规律,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养生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中医养身学,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可靠的实践实验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与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法天顺地、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协调平衡、保精养气。
而在我看来,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养生所推崇的。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我们的人也常常不忘提醒及注意自己的身体。但是我们只知道盲目地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对于如何合理地搭配自己的日常饮食和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中医养生是一个大学问,并且通过最近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了不少自己体会到的中医养生之道,得出了一些养生的方法。
首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其次,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中医学强调“食饮有节”一方面指饮食的量应有一定的节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到适量饮食,不过饥也不过饱。另一方面要求进食定时而有规律,并且做到合理搭配,切忌偏食。根据中医学“药食同
源”的理论,食物也和药物一样有“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所以不同体质的人在选择食物时要结合个人的体质特点,如阳气偏盛体质宜食用偏寒凉的食物,如鸭肉、海产品、冬瓜、西瓜、黄瓜、梨、莴苣、竹笋等。相反阳虚阴盛体质宜食用偏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桂圆、荔枝、韭菜、芫荽、生姜、大蒜、花椒、葱、胡椒等。
再者,中医历代养生家有的偏重于运动,有的偏重于静养,但大多数的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所谓动则养形,静则养神。动静结合,以实现形神共养。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除了睡眠休息外,还可在休闲时间选用听音乐、聊天、下棋等休闲方式;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则可在睡眠休息之外辅以散步、跑步、打拳、跳健身操等休闲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要结合个人年龄、体质特点,循序渐进,不可过量运动,以免造成损伤。尤其是年龄大者,应多进行柔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机会学习了八段锦,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愉悦了精神,动作简单却很讲究,我们可以把八段锦推荐给爷爷奶奶这些老一辈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到养生这门学习中去。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中医将这称作起居有常。起居有常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理常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人体的养生作用主要体现在调养神气和提高人体适应力上。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就是说,人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能使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反之,若起居无常,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体常度,日久则神气衰败,导致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应当是每天适时睡眠、起床,定时用餐,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适时运动、定期洗澡等。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们在养生之时,也可以加强对气功的学习锻炼。
总之,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学已在如何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理论和原则,至今仍广泛地、有效地指导着现代人们身体保健和临床实践。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需要重视养生保健的年代,人们不仅希望有病能够得到好的治疗,而且更希望能够很好地保养身体。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为中医养生保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窄间,在这样的社会需求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发掘古代养生经验,使之古为今用,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此期间需要我们的努力坚持,并且在生活,处事,心态等方面时时保持好的习惯。比如,在膳食营养方面,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太过沉溺于肯德基,麦当劳等一些垃圾食品,应该多食一些我们先人总结下来的有利于我们养生的绿色食品,那对我们进行中医养生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有利于我们的身体护理和保健,进而对健康长寿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向老师学习养生知识后,我也为我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安排。在今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u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