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究》,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地谈到了学诗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学习古典诗词,是无法学会典雅的表达的。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提高古诗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断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纠正于方家。
一、知人论世探诗境
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就启示我们,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和他作品的创作背景。诗歌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诗歌就无法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作者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情感痕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来挖掘古诗词的意境,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这说明,激发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因,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左右。生活是创作之源,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会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在赏析古典诗词时,进一步深入作品本质,把握其思想意蕴。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二、反复诵读悟诗意
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体会古诗中的优美意境,一定要给足时间,采用自读,范读,引读,译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他们自已地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
一直以读贯穿始终。第一个层次是“会读”,示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念上两三遍,然后指名五个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这一组诵读扫除生字障碍,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最大程度地获得这些最基本的要素。第二个层次是“引读”,给学生补充介绍有关曹操的资料,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得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第三个层次要求“译读”,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理解诗句,并能用原文回答老师設置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地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味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三、创设意境感诗情
此法分为两种,一为意境再现法,即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二为意境再造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好意境,知背景、读韵味、晓诗情,以极大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使初中古诗教学展现出巨大的魅力,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