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基于“文化堕距”的视角》,欢迎阅读!
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基于“文化堕距”的视角
作者:杜京帅,相华文,许倩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9期
杜京帅,相华文,许倩倩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当前过渡型社区的社会资本严重缺失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文化堕距论”对社会转型期的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在诸多方面存在“文化堕距”问题,针对问题,文章提出发挥社会工作在提升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堕距;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03-02
一、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快速的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产业结构、地域空间、人口职业等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变迁过程中,构成文化各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一致的。当文化各部分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或错位时,就形成了“文化堕距”(又称为文化失调)。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时,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文化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结果就造成文化的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与错位。(许平,2006)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文化变化速度的差距引起了文化失调,进而造成了社会问题。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道德观念不能与技术发展相适应而引起的。
“过渡型社区”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地方政府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产物,虽然“过渡型社区”在空间形态上已经具有了城市社区的特征,居民一般也具有了户籍意义上的城市市民身份,但是却不得不承受由“规划的变迁”带来的剧烈的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冲击。目前我国“过渡型社区”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之间的文化堕距现象十分严重。“过渡型社区”的变迁是一个经济与政治制度改革先行的变迁,社会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道德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发展速度,在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中造成“过渡型社区”内信任、规则、社会网络关系和互惠关系的失调和无序。
对于社会资本的解释,本文采用我国国内学者燕继荣所作出的定义:“作为资本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资本就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燕继荣,2006)社会资本具体表现为信任、规则、社会网络和互惠关系等形式。“过渡型社区”的前途是转变为成熟的现代城市社区,和谐的社区关系网络、有效的社区治理规范、普遍的信任互惠、合作性的社会组织都是成熟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基本表现形式,可以说“过渡型社区”的顺利过渡成为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必须依赖于信任、互惠、合作、规范、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建构,社会资本的存量越丰富,“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绩效就越高。然而目前,过渡型社区在信任、互惠、合作、规范、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建构状况上,有着严重的“文化堕距”问题。
二、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的文化堕距问题
1. 场域变化快于关系建立,信任和互惠关系难以形成。“过渡型社区”是快速城市化建设的结果,是社会转型期问题和矛盾的集中呈现。在动迁安置之前,“过渡型社区”的居民分布在各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扶助,并形成了特定的互惠合作关系。动迁之后,原先信任的土壤随着生活场域的变化而消解,“信任”社会资本被极大化削弱。
2.外部环境变化快于心理调适速度,社会“原子化”,社区关系网络缺失。传统乡土社会是以亲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差序结构”为准则的乡村共同体。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原先共同体纽带解体,外部环境变化远远快于居民心理调适速度,“过渡型社区”普遍产生了个体孤独、互动缺乏、道德失范、人际疏离等现象。居民个人越来越关注个人生活,社区越来越异化为“睡觉的地方”,而非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快速的社会变迁是造成“过渡型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弱化的根本原因。
3.客观制度设置快于主观规范意识的建立,社区制度建设滞后,共识性规范的缺失。在大跨步的城市化建设中,“过渡型社区”的传统道德约束已经被解体,而现代道德规范又未能形成。因此,在带有浓厚“人情味”和现代化双重特征的社区中,所谓的“规范”社会资本呈现出凌乱和缺失的特征,居民主观规范意识薄弱。
4.公共参与不足,公共组织发育不良。社区本是国家权力向公民回归的过程,是国家和公民合作协商、共同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赵东霞,卢小君,柳中权,2009)但是社区居委会浓郁的行政色彩弱化了社区自治性的特征,导致一系列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制度难以实行。
而社区自组织同样发育迟缓,绝大部分的“过渡型社区”在社区居委会之外没有任何自我组织。部分城市中心区的社区,虽然有一些社区组织和不同形式的公共生活,但政府许可的合法性问题、资源的获取、居民的支持、精英匮乏、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困扰着社区内各种组织的发展。
三、发挥社会工作提升过渡型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
1. 通过个案辅导,协助过渡型社区居民增强个人权能。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它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村改居之后,过渡型社区中的居民很难适应身份变化以及随之带来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对邻里和社区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社区规范意识模糊,并且,对于失地农民来说,缺乏寻找新工作的技能、途径和资源。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通过个案辅导,为社区居民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为社区内的居民介绍或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培训机会,使之习得一技之长,增强其自助意识与自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社会资本存量以及获得社会资本的可能性。
2.发挥社区工作优势,提高过渡型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社区社会工作是指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过渡型社区举办一些心理讲座或是借助媒体的力量,让社区中的居民加快心理调适,促进角色转换,让街道等政府重视社区居民生活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政府和社会的一些资源,在中国传统节假日期间,组织居民喜闻乐见的大型活动,让居民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协调组织,让居民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促进彼此信任关系,加强社区互动,建构社会支持网络,培育
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能力。对于居民建立自组织的需要,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居民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挑选合适的组织领导人,协助申请程序以及实施计划,从而促进社区自组织的发育,提高社会资本存量。
参考文献:
[1]许平“. 文化堕距”理论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2]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赵东霞,卢小君,柳中权.影响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因素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71.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杜京帅,女,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相华文,男,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许倩倩,女,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p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