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舞蹈审美的最高境界——评析舞蹈《中国妈妈》-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舞蹈《中国妈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中国母性的伟大和母爱的宽广,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博大胸怀。舞蹈《中国妈妈》是一部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通过对其舞蹈审美进行分析,对提高当前中国舞蹈编导创作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中国妈妈》;抗日战争
舞蹈《中国妈妈》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时的真实故事。一群刚从日本侵略者刀下逃生的中国妇女走在哀鸿遍野的道路上寻找着自己的生路!而就在这条逃生的路上,中国妈妈们看到了一个穿着日本和服的女孩,她正双手抱着头蹲在那里。那一刻,她们都惊呆了,此时她们心中对日本人的憎恨,都爆发出来,眼神充满了憎恨。可母爱天生是无私的,不管对这日本女孩有多大的恨意,但还是有一双手试探着向她摸去,心里充满了怜悯,万般无奈下还是收留了这个日本小女孩。当中国妈妈告诉女儿真相,将日本和服还给小女孩时,女孩看到面前的日本人,脸上没一丝表情,小女孩选择了中国妈妈,同时也选择了死亡,她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八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们掀开到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痛楚与愤怒。但是对于这段在道德评判上早有定论的特殊历史,面对21世纪的观众群体,采用怎样的视角切入进行艺术创作决定着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透过肢体肌肉与精神情感排列组合出的弯曲、直立、连续、重力、紧张、坚实、积极、不屈、痛苦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主题动作,看到了一个永不被征服的倔强而朴实的民族气质。 一、《中国妈妈》舞蹈中的文化底蕴
说到《中国妈妈》舞蹈的编排,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也没有刻意地展示舞蹈演员们优美的舞姿。用简单的劳动的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动作主题。不断的强化和发展的主题动作,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层层渲染,层层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大的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撼动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妈妈》舞蹈的编创者通过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文化、民族风俗等,再抓住群众舞蹈的特性,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劳动生产,积累原生态的创作素材,经过一番刻苦地分析和研究,从而选出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并开始创作。这就是文化与舞蹈有着必然的联系,舞蹈是反映文化的一种现象,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中国妈妈》舞蹈也让我读懂了,舞蹈并不是机械的做舞蹈动作,是需要演员们通过表演表现出舞蹈的内涵,舞蹈的灵魂!从有舞蹈开始,就有了舞蹈音乐。作品《中国妈妈》里面,编导在整个舞蹈之中只用了一个主题动作,那就是劳动中的收割情形。整个舞蹈音乐之中运用了中国民谣《摇篮曲》。这让音乐和舞蹈最大限度的结合在一起。一开场就直奔主题,激动高昂的战斗音乐,给人一种悲愤凄凉之情,看着自己的同胞一个个被日本人杀死,她们无能为力。而此时,逃跑才是唯一活下来的机会……到舞蹈的中间部分,清新的音乐带着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简单儿童民谣,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的故事结构。憎恨、接纳、养育、送行。随着故事的发展,音乐也随着变化得跌宕起伏。在激昂、舒缓、快速、深沉的音乐变化中,让人不但在视觉中得以震撼,也在听觉中完全的溶入整个故事里,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苦难生活的时代内容以及中国妈妈们博大胸襟的爱!
《中国妈妈》这个的舞蹈作品朴实无华却把人感动的潸然泪下,从感性的角度看我们看到母爱的伟大,这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无私的母爱。她们从狭隘的憎恨中走出,走向一个宽广的境界,用无言的行动把善良做到了极致;同时,我们从理性的角度看这个舞蹈,这个舞蹈的背后隐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创编者把一个时代的文化浓缩在一个舞蹈作品里,生活生产都与舞蹈息息相关,舞蹈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用我们的肢体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一种文化艺术……所以,在我们这个承载了
几千年文化历史的领域上,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文化和舞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二、透过动作朴素与真实的外观,追求动作内在情感的真实
如果我们仅关注到主题动作外部形态朴素真实的一面,而忽略掉它的情感真实性,就失去了分析主题动作的真正意义。也许有人会质疑,动作形态真实了,难道情感还会不真实吗?实际上,动作形态的真实不等于情感的真实,这不是一个正比的关系。比如一个具像真实的生活动作搬上舞台,如果该动作本身不具备情感因素,缺乏艺术处理,反而由于它的“真实”而丧失情感冲击力。中国艺术创作手法也历来强调内在意蕴表现的重要性,而以表达浓缩而升华的人类情感为目的的舞蹈艺术更是如此。因此,编导设计主题动作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情感层面的真实与朴素。但是,比较而言,动作形态的真实感更容易把握,而使动作具备真实的情感则比较复杂。进一步分析,其核心问题便集中在动作原型与主题动作之间的转换上。本文认为,在此总体上需要掌握两个原则:第一,在保留动作原型朴素与真实风格的基础上变化动作形态。第二,在变化动作的同时还要延续原有朴素与真实的情感,并注入作品人物形象所需要的新的情感元素。让我们具体分析《中国妈妈》编导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首先,编导依据事件及人物情感要求对生活原型做出空间、时间及力度上的重新安排:将劳作的步伐转换成“妈妈”心灵的节奏,将劳作的身体运动轨迹转换成“妈妈”抒发情感的韵律,并重点强调动作的发力点——腹部的力度,随着周围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在我们清晰地看到主题动作朴素真实外部形态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其夸张的机械性动作特征与生活原型的距离,而且被重复使用36次之后,主题动作所产生的语言信息已经不再是或不仅仅是劳作的原始含义,它超越了劳作的意象而暗示出更多的情感内涵,成为“妈妈”表达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养女的爱意,及宣泄失去女儿的痛苦等复杂情感的主要载体。由于主题动作获取了隐藏在劳作背后明显的情感表现力,而凝聚成一种独特的内在品质,可以清晰地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弯腰劳作的典型动态,双手虚拟上提,充满了东北民间舞蹈哏劲,说不清道不明是什么具体的劳动动作,却让瘦弱的女性身躯迸发出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画龙点睛般地让妈妈坚韧质朴的形象陡然立于天地之间。的确,编导王舸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直接从身边的生活中汲取真情实感的动力”,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舞蹈作品的审美升华
舞蹈鉴赏中的审美升华,是舞蹈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舞蹈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主题意境是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核,是舞之灵魂。舞蹈《中国妈妈》颂扬的是伟大的跨国母爱,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真情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舞蹈《中国妈妈》一直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贯彻了整个舞蹈,她从不忍,抗拒,接纳,养育四个方面讲述了一段跨国的母爱,这个主题立意新颖,作品中运用了一些来自生活中的手势来充分表达这一主题,如:右手在握拳的同时,食指指尖有力前伸于身体前平位置,随着人体重心前压,朝着所指方向顿步前移中,在身体与舞台空间的变化中强烈表达出仇恨、气愤、敌对之意;又如 从渐渐颤抖的展开五指到轻轻的抚摸着日本遗孤的头,因为指尖造型的改变,所表达的爱开始了与异国语言和文化的对话;当接纳了小女孩之后,妈妈的双手来回搓着小女孩冰冷的双手,化解了小女孩内心中的冰凉;为了这个小女孩的成长,中国妈妈在这片黑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辛勤的耕耘着;转眼小女孩已长大,母亲还在地里辛勤的劳作着,又再一次重复着主题动机,小女孩心疼的把妈妈手捧在脸颊上,继续着妈妈的劳作,延续着妈妈的生命,将主题推向了新境界;最后,当中国妈妈的手捧着和服含泪送别已经长大的日本姑娘归国时,妈妈内心的不舍,但还是重复了之前的一个动作,身体前平位置伸出食指指尖,那个方向是女孩“家”的方向 中国妈妈何其伟大,让真爱得到了无限的升华。
四、音乐与舞蹈完美融合
音乐与舞蹈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情感饱满。全剧的音乐根据剧情也可分为四个小节,开头的激昂、奋进的音乐加以男声的和声吟唱,将人物心中“恨”的情感推到高潮,而到小女孩的出场,音乐则转为低沉哀怨,如泣如诉的情绪,将妈妈的挣扎、矛盾心理和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孤单的心理很好地阐释出来,直到妈妈接纳了小女孩后,音乐又极力渲染此时的心境,以笛声为主,悠扬轻松愉悦,舞蹈也以如绽放的春天花朵来表现,情境结合,恰如其分,母女相处的真情流露、氛围热烈,小女孩的无声奔跑,音乐静场,无声胜有声,音乐过门,再以东北童谣:“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反复歌咏,将人物的情感推到极致,音乐再次静场,声断情连,以女生和声吟唱和东北民歌,讲述妈妈告诉小女孩真相的事,最后再以女生和声吟唱结束。音乐很好地表现了各个时期人物的心理感情变化,推进了情节发展,也使得人物的形象可感可听,饱满立体。
结论:
舞蹈《中国妈妈》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作品,无论是主题选择还是主题动作的提炼都要来源于生活,并通过舞蹈编导的智慧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的社会在快速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相应的在不断提高,陈旧的主题,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就不能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编导在艺术的殿堂里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并跟随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更多群众喜欢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杨吉慧,林建平. 舞蹈作品中的审美心理分析——以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为例[J].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07)
[2] 刘鑫. 从《中国妈妈》谈文化底蕴与舞蹈的关系[J]. 大众文艺. 2012(01)
[3] 胡晶莹. 以《中国妈妈》的主题动作为例谈舞蹈动作语言的运用[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9(04)
[4] 刘小标. 从《中国妈妈》剖析舞蹈的点子[J]. 大众文艺. 2010(0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