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11-28 12:08: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欢迎阅读!
户籍制度,中国,治理,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1.简述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提示: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黄册10年一修。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2.简述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形态的演变。

提示: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3.简述中国历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

提示:秦汉时期编制什伍组织,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4.简述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的原因和作用。

提示:(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5.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

提示: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以降,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6.简述中国历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提示:(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2)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7.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功能全面: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户口登记的内容和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古代户籍制度就直接与土地所有权相联系,以家庭()为单位为人管理方式,其基本功能是为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依据。宋代以后的保甲制又为户籍管理增添了社会治安功能,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维护政权统治的重要措施。

(2)地域分隔:户籍管理亦即人口合法居住地的管理,所谓合法即政府将其编入户口册簿,视为一地正式居民。他们既承担国家赋役,又可享受让子女参加科考等权利。因为人口与赋役紧密联系,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流动人口视为一种犯罪而施以重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ea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