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

2022-08-28 06:00: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欢迎阅读!
苏格拉底,教化,哲学
自我介绍: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用一双平凡的手,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有价值。我是一个80后宝妈,闲暇颇爱读书写作,往后余生,为你分享好书,好故事。

幸福的秘密

导语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为后人带来了实用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和领域。苏格拉底的一生是幸福的,他拥有许多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指挥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处于幸福之中。

苏格拉底介绍 苏格拉底

1. 为什么说老师是最伟大的?--看一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哲学史上有这样的一个争论,那就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到底是什么关系,说法莫衷一是,意见无法统一,因为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认为与其留下著作给后人看,还不如直接传授同时代的人们以知识,再由他们传给后世来的直接,于是这给我们考证苏格拉底造成了难度,关于他的史料来源,我们只能研究古人的记述。其中研究柏拉图的著作,无疑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柏拉图的著作都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西方的学者们经过对这些著作长期认真地讨论与考证,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包括《申辩》篇在内的二十六篇对话是真的,十二封信中只有七封信被认为是真的。

柏拉图二十岁师从苏格拉底,当时是公元前409年,直到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背处死,二十年的丰富的所见所闻,及师门中学到的东西和对话,他都一一记录下来。这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更何况在老师去世后,这份记录又有了一层纪念意义。这种记录不是当场速记,也不是即时追记,而是多年后凭记忆的补记,有些甚至是由别人转述而来。其中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也非常正常。而按照自己的理解的补充相信也一定非常多,但这完全不能构成我们怀疑柏拉图论述的真诚性和苏格拉底智慧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有两件事应归结于苏格拉底的名下:归纳性的论证和普遍性的定义。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此外都不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呢?当然不是,事实上,亚里士多德还曾研究过苏格拉底的其他思想,而且这些都可以从柏拉图的著作中得到验证。苏格拉底的主要学说观点,都是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柏拉图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延伸。他们的思想虽有着密切的练习,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区分。而这种区分的依据,同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

在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对话》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是苏格拉底以与别人对话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部分对话包括全部的早期对话。这就为苏格拉底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可靠地证据。但在《巴门尼德》篇中,情况又出现了变化。

《巴门尼德》中主要发言人是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大师巴门尼德,而不是苏格拉底。该篇的第一部分涉及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批评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揭示了它的矛盾;第二部分又揭示了爱利亚学派的基本主张“万物归一”的内在矛盾。在我们研究这片对话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的苏格拉底太年轻,只有20多岁,可以说是少年天才了,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理念论思想等的矛盾困难。所以许多哲学家未能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既然这样,那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假设性地探索《巴门尼德》篇的历史真实性与可靠性。

我们可以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否定派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柏拉图为什么要用自己老师的名字发表意见,使自己的主张变得无法捉摸呢?这一点同样在解释


《巴门尼德》篇时有所体现。假如柏拉图在此时已放弃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转而倾向于毕达哥拉斯和爱利亚学派,因此选择巴门尼德作为自己的新代言人,那该篇第二部分巴门尼德又为何对自己的学说进行自我分析和检讨呢?如果承认柏拉图从写《柏拉图对话》《巴门尼德》存在思想的变化,那么意味着他曾坚信“理念论”。这难道不正是说明了苏格拉底的理论曾真实存在吗?

对苏格拉底的否定者们都认为,苏格拉底并不是什么哲学家,充其量是一个政治家,拉图是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思想。但我们在考察研究过柏拉图、色诺芬这些同时代的后辈的记述,或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形象,抑或是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拉修斯的论述,我们认为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是毋庸置疑的。苏格拉底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而柏拉图将这个学派发扬光大。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变革。如果细分的话,我们应该把基本的理论变革方面归功于苏格拉底,而将具体的展开方面归功于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侧重于伦理方面,而柏拉图一面坚守苏格拉底的道德、国家、法律等思想,一面又把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指向物理的存在的领域。比如柏拉图对话中《智者篇》里,着重谈了存在,但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却只是个听众。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的思想已超过苏格拉底主要哲学思想范围了。

知识论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共同研究领域,不同的是,苏格拉底认为这个真理的最后依据在伦理与道德中,而柏拉图则回归爱利亚学派的立场,以万物为本源的存在为根本的出发点。

苏格拉底有柏拉图这样一个同样富有智慧,哲学方面有极深造诣的学生,是幸还是不幸?人们可能把一切成就,甚至创造性都归到柏拉图身上。结果徒弟成为分水岭一样的人物,而老师却成了莫衷一是的争论对象,但是,这件事的责任并不在柏拉图,他对苏格拉底一直十分崇敬和虔诚。

历史的烟尘已缓缓散去,但这些哲学名家的智慧却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们继续前行。 小思考:也许看这个故事的也有许许多多想柏拉图一样成就高于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以评论区分享一下曾经为学生时,那些被老师感动的瞬间,也许现在的你已经泪流满面。

2.关注外物,不如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更容易获得幸福的能力。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在酝酿欧洲文化的最初形态时它已出现规模,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其跨出第一步是,就已大体上显示出了一种发展方向,孕育了以后成熟期的基本特点,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文化最初阶段也呈现出这种特点。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表现在由原始神的世界观发展为宇宙论的自然哲学的世界观,也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世界观。这一世界的“观点”是探索宇宙具体的“始基”。始基问题的提出,正是哲学意识的开始。

在欧洲思想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米利都学派的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米利都学派用物质性的“水”作为万物的本源,与传统神话神谱体系相对立,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变革,是一种在认知方向上的根本转变,它把先前的人以幻想为基础的“物质论”,思想转变为对自然界进行冷静、客观的观察与分析的思想方式。

在古代,与米利都学派对应的是南意大利学派,其科学是由逻辑推演方式而发展起来,“逻辑的”方法在爱利亚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爱利亚学派不仅发展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并由此来讨论、论证他们的哲学思想,并且他们还把南意大利学派的数学推演方法与米利都学派的观察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把观察转化为抽象把物质始基抽象为存在,另一方面用数学方法解决-与多的矛盾,使观察与逻辑、感性与理性成为科学思想的两大支柱。

而在古代,这两种思维的关系,并不是健全而无懈可击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内在的先天矛盾。即当始基进一步摆脱幻想成分,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时,矛盾就产生了,矛盾集中体现在“有限”与“无限”两个方面,即逻辑推理与观察方法在“有限”与“无限”上的


讨论。也就是说无论以什么作为“始基”,都带有宣城与独断的意义。

而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所遇到的问题,正是苏格拉底心中理论的困难,也正是他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无穷无尽的,何处是始基,什么事哲学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些问题是当时哲学所不可回避的。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十分原始与朴素的。因为他们没有后世自然科学理论与实验工具。因此他们的某些学说,常不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就能被怀疑,甚至被推翻,他们的观察常常带有极大的想象甚至是幻想成分。对于普通的自然现象,还可能被大众所质疑,所以多数自然哲学家对“天体”这一领域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一领域是不易马上受到实践检验的,从而能较长时间不被人质疑,保持自己的学说的权威性。因而古代哲学最初的产生,并不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而是从遥远的天体研究开始。但又因为当时南意大利学派所掌握并倡导的数学知识,是不足以胜任复杂的天体计算的,所以当时的天体探索并未被推广。自然因果的不可穷尽性与早期自然哲学家的各种实例,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穷尽一切因果与知识,只有“神”能办得到。而人只能永远去追求这一目标。而苏格拉底心中的问题是:为什么自然的因果系列不可穷尽?

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两条是自知与毋过,其意义是不可分割的。“自知”这一思想来自于泰利斯,而“毋过”则出自梭伦或契罗。而苏格拉底不仅在伦理学上发展了先贤们“自知”“毋过”的品德,而且使之哲学化,成为一种准则。苏格拉底为了把这两个格言提升哲学的高度,把重点放在了“自知”上,因为“自知”就是为了“毋过”只有“自知”才能“毋过”“自知”是“毋过”的根本,所以苏格拉底选择“自知”作为其哲学的自足点。

“自知”本有自制之意,是苏格拉底又把自制、自知与理智、智慧、知识联系起来。于是自知也就不仅有伦理学的意义,还有知识论、哲学上的意义了。且苏格拉底认为,“自知”不仅体现在道德方面,更体现在知识方面。他不仅告诫普通人,更是对自然哲学家们的启示。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正确地对待传统知识,并把实践理论、思辨理性、道德哲学和知识论统一起来,立足于实践理性的道德哲学,寻求一种确定的永恒的哲学真理。

追求真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古希腊哲学时期正处于哲学的萌芽阶段,要在变化的感官世界中找寻确定的、永恒的本质,而对于世间万物本源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掌握。从自然到自我首先是对自然的具体知识到其本身与主体,这就是苏格拉哲学中“知识”的核心。

变化的感官世界如何与“知识”保持一致呢?许多研究者提出,苏格拉底的问题可概括为“......是什么?”这个问题令苏格拉底从逻辑概念方面来探讨各种范畴的意义,当然苏格拉底还面临着一种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但事实的因果关系是无穷的,无法在其中找到最初始的原因。

“目的”是事物实际进行的起始因,也是事物的最后结果。“目的”是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的“目的”“善”并不像智者那样是凭感觉式的综合,而是事物的客观的,本质的目的,即所谓的“美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目的与价值占有核心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宣告了古代唯心主义派别以成熟的形式脱离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派别,并与之尖锐对立。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X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