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的国学观》,欢迎阅读!
![国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6.jpg)
我的国学观
山西省康杰中学 柴海军
国学的来历:
国学一词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但那个时候国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有“乐师掌国学之政。”的说法,《唐会要》中记载:“贞观五年以後,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那个时候国学一词指的是国家举办的高等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一类的教育,而太学则属于研究生一类的高等教育。
我们现在经常说得国学其实是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清末民初时期。 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1906年邓实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由此,近代国学正式诞生。
但诞生后的国学却从来没有闹清楚身份,学术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是和西方学术对立的学问——“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 2)“国学”是“国粹”,即国家的精华或者是精华的聚集。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是“国故”。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中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
国学的内涵:
但国学的内涵真的应该如此么?从我个人看来,国学这个概念应该有三个层次:古代国学、现在国学、未来国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很多时候指的是“汉学”。这也是我们最古的国学内
涵。因为中华民族一开始是汉文化一家独大的,我们经常说得诸子百家,基本都是汉学,礼仪文化也基本都是汉学内容。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显然是比较片面的。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或者说汉民族其实从来都不是“纯种”,一开始自称为华夏、中国,把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成为蛮夷,大家知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就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先秦时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就已经开始融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可以看做一个证明。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印度的佛教也开始融入中华文化中,现在的新疆一代也就是当年的西域文化也融合进来,之后的五代十国、隋唐、元明清更是如此。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国学其实大部分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融合的文化。这个融合文化从来都是大度的。
由此进一步引申,我们可以猜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与国之间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未来国学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到最后国学的发展一定不会在局限于某一国家的文化,而会成为所有人类文化的集合。
就我们现在来说,国学是指的国学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中华民族的融合文化。但这个文化一定是融合的而不是排外的,不是说外国的学术文化就不可能是国学的范畴。我们的群定义为国学,其中的国学其实就是站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如此说来,不管是古代国学还是现在国学或者是未来国学,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内容:文化。什么是文化呢?其实就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思想的精髓,这么说,国学就是一切优秀文化的体现(这里的优秀文化既包括中国的,也会包括西方的。但现在说到国学,很多人因为担心泥古复古,所以就排斥中国古代优秀文化,这其实是不合适的)。虽然语言不同,思想各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的文化其实都是在关注人,研究人,发展人,服务人。由此我提出一个概念:国学说到核心上其实是人学。
大家都知道,文化的范畴非常宽泛,博大无边,从古至今,以后还会从中到西,这个范畴真是太庞大了,现在每个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全部掌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那应该怎么办呢?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经典国学”这个说法,借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中的观点解释,就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由此我们进一步提出“经典国学”这个概念,就是在以中古文化为核心的人类文化中选取非常经典的,经过时代选择和淘汰,也经过后人歪解曲解误解的文化典籍中去寻找那些先贤哲人们的经典思想,取其精华,吸收精髓,为我所用,为时所用。
国学的研读方法:
一、一定发自本心。研读国学一定不要被国学的帽子给吓住,一定要有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的存在,知道人的存在。研读任何国学经典,都一定要先从自己出发,一定要自己先读,找到自己和经典相通的地方,找到自己和国学相触发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迷失。
二、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读经典,我们不能迷失自己,但也不能自说自话,不能妄自尊大,不能反复摔跤,那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旁征博引,就是在研读经典的时候,同时参阅相关能找到的所有研究文献,相互对照,谁的对,谁的不妥,谁是站在什么立场说什么,谁的观点更客观,谁的观点更准确,谁的观点更符合经典的时代,谁的观点具有历史穿透力,谁的说法更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学会保持自我,不能迷失方向。不要被所谓的名家大家先贤哲人的名号吓到,这样才能有自己真正的收获。
三、最终反照内心。研读经典,我们绝不是为了恢复,更不是为了炫耀。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H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