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童话的特点分析和探究》,欢迎阅读!
![探究,幼儿,童话,特点,分析](/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4.jpg)
幼儿童话的特点分析和探究
幼儿童话欣赏心理特点初探
童话作为最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直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欣赏主体)在欣赏童话作品时究竟有哪些特点缺少专门的研究,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童话欣赏活动的盲目性、程式化和简单化。为此,笔者以文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以及儿童文学接受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对3—6岁幼儿在童话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审美心理特点进行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幼儿童话欣赏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幼儿童话欣赏的特点
在研究中,笔者根据童话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变化的结构,选择了简单型、重复型和复杂型三类童话(依次为《小蚂蚁和豆芽兵》《会动的房子》和《白色的蛋》),让3—6岁幼儿(每个年龄组抽样选取20名幼儿,共60名幼儿)倾听童话录音。笔者随时观察、记录幼儿在听故事时的表情和行为,并要求幼儿听完录音后完成以下任务:
①在与故事内容有关和无关的备选小图片中,挑选出与故事有关的人物、事件、背景图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排列顺序,再要求幼儿把听到的故事完整地讲一遍,以了解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情况;
②把故事的最后一段内容画成图画,再对图画进行解释,以了解幼儿在符号与表象的转换中,为故事添加了哪些想象的成分;
③在与故事内容有关的和无关的拟人化“人物情绪脸谱图”中,根据故事情节挑选合适的情绪脸谱图,并用语言描述,以了解幼儿对人物情绪的识别能力和匹配能力;
④针对故事人物回答“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以分析幼儿对故事寓意的理解。通过小样本的调查,笔者初步发现3—6岁幼儿的童话欣赏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感知的特点
笔者在“感知”项目的调查中发现:
①在对人物的感知上,3—4岁幼儿都知道作品中有哪些人物,但
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缺乏完整把握;5—6岁幼儿对作品所有人物细节的感知才逐渐丰富起来。
②在对环境的感知上,幼儿普遍能感知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但3—4岁幼儿对环境尚不能准确把握,如在故事《小蚂蚁和豆芽兵》中,他们把小蚂蚁、蚂蚁爸爸妈妈和蚂蚁哥哥姐姐一起随意地放进红手套房子里;5—6岁幼儿则能按故事原文把蚂蚁们摆放在各自的“房间”。
③在对情节的`感知上,多数3-4岁幼儿常常只记住作品的高潮,忽视作品的开头和结局,有的还颠倒了事件的顺序;5—6岁幼儿对情节感知能力很强,能将童话的所有事件有序地、完整地讲述出来。另外,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情节”感知项目上的平均分都要大大高出“人物”“环境”感知项目,这是因为幼儿往往对传奇般的、新鲜的、刺激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一种预期。同时,幼儿更易接受也更加喜欢声音、色彩等形式美特征鲜明的童话作品,这一点在年龄越小的幼儿身上体现得越明显。
(二)想象的特点
从调查结果看,幼儿童话想象有两个倾向:
①自我性,即幼儿在接受作品时,往往把自我的、主观的经验投射到作品中,因而常常出现一些与故事无关的联想。这些情节是原文中没有的,但完全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再现,说明他们的想象带有自我的、主观的色彩。
②游戏性,即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将作品中的人物转化成手中的玩具,然后进行一场搭积木式的游戏活动。笔者在调查中观察到,幼儿如同“搭积木”一般,把“小蚂蚁”“甲壳虫”和“豆芽兵”当成手中的玩具,边画边讲,边讲边画,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故事一一描绘出来。
(三)理解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的童话理解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一方面表现为从自我经验层面向社会价值层面发展,具体来看,3—4岁幼儿只能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理解,如问到喜欢谁时,多数幼儿回答喜欢小蚂蚁。追问为什么喜欢小蚂蚁时,有的说:“因为可以拿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n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