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

2022-11-01 12:07: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家庭教育》,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

陈晓玲

学生的启蒙教育环境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时间最长,容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做好家校联系,可以更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合力,避免走入教育误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你的个人品德,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绝大部分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以乐乎。可现状是,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突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娇骄之气,撒谎、懒惰、不孝、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等不良品德。为此,家长迷茫、苦恼、子女疲惫不堪。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家长对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造成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也如此,不可本末倒置。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品德培养,应以德为先,智育主要由学校负责、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却不会危害社会而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则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邪道,危害社会、他人。

二、、家庭教育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见幼儿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

1


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三、家庭德育的规律及特点:

家庭与学校由于在结构、功能上的不同,在实施教育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是对群体学生实施教育侧重点是传授科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而家庭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品德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所以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另外,通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所以,相对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

四、家庭德育的误区

不同家庭,在德育环境、德育认识、德育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对孩子德育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出现明显的偏差与失误。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效能,影响孩子德育素质提高。家庭德育有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 家长的过分溺爱。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 由于家长娇惯,一切为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父母的疼爱、包办了孩子的家务劳动,养成子女挑吃、拣穿,不愿劳动、害怕吃苦的不良品德。

.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一但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有的家长动轧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肯定,平时虚报表现,考试时,则投机取巧。有的涂改成绩册或干脆撕掉成绩册。在分数的指挥捧下,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子女整天为学习过度焦虑、恐慌,失败的滋味非但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反而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与意志,总感到学不如人,产生自卑感,进而怀疑自己各方面能力,遇事胆小、怯懦。而有的孩子则会破罐破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 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

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方法与途径。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终生受益,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终生受损、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有的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言传,是父母、长辈的语言活动对子女的传导、影响。家长对某件事的几句牢骚、几句不满、几句评论,都可能会动摇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与学校正面教育的对立。另外,家长的语言粗俗、随意,都将对子女的基本文明习惯产生不良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家庭父母的行为是极其多样的,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的。如父母对长辈不孝;与邻里关系不和;背后说张家长、道李家短;平时仪表不端;文化品味低下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渗透孩子的方方面面,这无形的东西会使孩子自觉或不自觉用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

五、家庭德育的方法、途径。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hj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