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详案

2022-08-10 17:10:4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项脊轩志详案》,欢迎阅读!
项脊轩
《项脊轩志》详案

导入:一代有一代文学,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体有一体特征,每种文学体裁有它自身的特点,“志”的特点是什么?复习它的定义。(出示答案)

1、前三节借项脊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有光住在这里,有一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自豪之感。但是一想到故去的母亲和祖母,情感的砝码马上由“可喜”变成为?板书:悲。 2、又托项脊轩言了怎样的志?

如果学生找不出,引导读相关词句:为什么项脊轩取名为项脊轩?在轩中作者一直在做什么?出示答案。 3、两者偏向于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答前者:朝花夕拾,作者所捡都是过往的点点滴滴,而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事,叠加起作者此去经年的失落与寂寞,让他对母亲和祖母怀念不已。 学生答后者:十九岁的作者,经历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母亲早亡,祖母的期待也还未实现,小小年纪,就已经初步品尝了人生的苦涩和悲伤。(板书:少年已识滋味)但是,毕竟还小,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删去的论赞部分。

4、这部分是作者和前三段一起写完的,当时也是19岁。请一个同学说说大意。 读完论赞,你觉得作者19岁时所写的《项脊轩志》,即13节加上论赞,写作目的是什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原来作者有虽处陋室,但胸怀壮志,他觉得,自己虽暂时默默无闻,屈居于小小的南阁子,但总有一天会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板书:乐观自信) 5、有人说,这篇文章到此,还称不上“明文第一”。加上13年后写的第45两节,文章才真的感人至深。读45两节。此部分记叙了哪些事?所选取的事件有什么特点?(记琐事) 细节:

“吾妻来归”“凭几学书”

对于这两件事,孙犁的《亡人轶事》是这么写的,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归有光这么写体现什么写作特点?(同样是琐事,记叙简练客观,不多写一个字,不多说一句话,不交代任何前因后果,也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而是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述诸小妹语”归有光在这里没有哭,但是苏轼替他哭了,苏轼说:夜来幽


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阁子何以值得传闻?自然是因为主人公气象不凡,可见知音大有人在。妻子就是一位知音。“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

“室坏不修”隐忍的痛苦是高贵的,在镜头前痛哭则廉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让时间有了度量。让思念变得可数。枇杷树有多茂盛,他的思念就有多浓厚。 回忆有多甜蜜,当下就有多悲凉。 (乐景衬哀情。 庭有枇杷树——孤独 吾妻死之年——丧妻 手植——物是人非 今已——时光流逝

关键是最后一句“亭亭如盖”,实在是画面感太强了,直接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拉进这个故事里,再将场景缩小,仿佛人就站在高大的枇杷树旁边,那种悲凉感一个瞬间就烘托出来,让人逃无可逃,只能灌进心里。

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来描绘你想象的画面。 6总结补记所抒之“悲”

岁月是神偷,偷走了作者的母亲,祖母,最后,连作者情投意合的妻子也偷走了。13年,归有光由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成长为一位郁郁不得志的中年大叔,功名未取,妻子已逝,此时的悲痛,自然不同。(板书:中年识尽)(深沉沧桑)

7、纵观全文,请同学总结主旨和手法。出示PPT。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gh.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