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随笔征文》,欢迎阅读!
教育随笔
格式重要吗?
前不久,我参加了六年级的一次教研活动,内容是研讨《用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求值,教材的格式是:先写代数式,然后代数,计算,得出得数后不写单位名称,
如:X=8时,125+7X
=125+7X8 =125+56 =181
学生刚刚接触这部分知识,格式很难掌握,不就是没写代数式,就是写上单位名称,大错没有,小错不断,让老师们煞费脑筋,在教研活动时,有的教师也提出,格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并会用代数式求值,但是有的老师拿出课本当依据,说教材就是这样的,如果改变了格式,以后扣分怎么办?为此他们各持己见,争执不下。由此我想起了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这段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走过了一段日子,但是,很多教师或者说教师的很多方式方法仍然是禁锢的,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死教育”。我把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和大家分享后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所关注的是死的东西,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在这部分知识,重要的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求代数式的值,不需要在格式上纠缠,
达成共识后,我们也感慨,我们平时的教学太过注重一些形式的东西,而忘了教育的实质,任何知识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只有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才能体会数学的价值,也才能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而我们现在的的教学往往与生活脱节。使用青岛版教材的老师都知道,青岛版教材采用的每一个信息窗都是生活情境或是童话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很好的运用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而是采用旧教材中直接讲数学知识,讲完以后再回来看信息窗,把教材提供的资料作为一种练习题来处理,这不仅仅是浪费了教材资源,更可怕的是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的要求,更违背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些学生实践的内容也往往是用讲解解决,比如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必须带领学生实际走一走,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一千米的长度,再比如一克有多重,一公顷有多大?都必须让学生真实体验,我们所教的知识才不是死知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死人。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死教书本的教师是少数,大多数教师都能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在引入环节能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在巩固运用环节都能主动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数学老师,上课总是提醒学生:你长一双数学的眼睛了吗?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U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