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群体衰落下的青少年犯罪

2023-08-18 11:3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级群体衰落下的青少年犯罪》,欢迎阅读!
初级,青少年,落下,群体,犯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级群体衰落下的青少年犯罪

作者:赵丽娜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

【摘 要】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是全社会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初级群体与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出发,在社会学视角下探讨初级群体衰落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初级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同辈群体,却是因为它的影响力增强导致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增多。

【关键词】初级群体;青少年犯罪;原因;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是指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25岁青年人犯罪。在我国犯罪社会学领域,大多采用了与之不同的年龄标准,将年龄界定在12岁至25岁之间。

(二)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于1909年提出。他把那些具有在少数人之间有亲密持久关系特征的群体定义为初级群体。家庭、邻里、同龄群体是初级群体的主要形式。

二、初级群体衰落下的青少年犯罪

初级群体的衰落,使得其维持社会秩序、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功能逐渐丧失,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级群体衰落——家庭功能不健全导致青少年社会化发生缺陷引发青少年犯罪。社会学的控制理论认为,天生的犯罪人是没有的。大多数犯罪都是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离和缺陷所致。青少年是由童年向成年过渡发展的群体,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少年社会化主体的家庭,其功能的不健全使得青少年社会化发生缺陷,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单亲家庭增多,缺少家庭本应有的温暖。二是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其的期待角色往往与他们自己扮演的现实角色难以协调一致,当产生厌学情绪,又迫于家长压力,苦于无处宣泄,可能会寻求极端的方式逃避现实,造成个人混乱,严重的话可能实施犯罪。

(二)初级群体衰落——传统熟人制约机制失灵与陌生人世界形成引发青少年犯罪。传统社会中的熟人制约机制对青少年产生了有效的监督,这种熟人的力量对青少年的影响力达到最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私密性,独门独户的单元楼拔地而起,各家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封闭空间内,不再与周围的邻里和社区居民往来,进入到一个基本上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居住环境中,传统社会的熟人制约机制也随之瓦解,附着在其上的监督控制功能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也就荡然无存。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对青少年的所作所为缺乏监督,对同一社区内的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一无所知,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二是不再具有便利的条件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缺乏融入居住环境的归属感,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因缺乏乡土文化的约束而走向犯罪。

伴随传统熟人制约机制失灵的是一个陌生人世界的形成。在陌生人的世界中,匿名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匿名性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如果青少年成长在一个熟人组成的居住环境中,则匿名性会大大降低,这些熟人对青少年起到一种看护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都成长在由陌生人组成的居住环境中,匿名性大大增加,一些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差的青少年会因为外部的不良引诱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三)初级群体衰落与广泛的社会互动的双向作用引发青少年犯罪。初级群体衰落与社会互动的双向作用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表现在:初级群体的衰落对于青少年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把自己的主要互动空间从家庭内部转向同龄群体。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与同龄群体共处的时间往往超过与家庭成员呆在一起的时间。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同质性使得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如果青少年因为一时的偏差,加入到不良群体中,通过互动习得不良信息,就会形成不良行为。如果对这些不良行为没能及时发现加以纠偏,往往就会演变成犯罪问题。 三、问题与讨论

不可否认,初级群体的衰落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拓宽更大的活动空间,从而促进青少年自主性的发挥。但初级群体的衰落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多的是消极方面: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多。

但是就初级群体衰落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有个矛盾之处。我们知道,初级群体的主要形式除了家庭、邻里外,还有同龄群体。青少年犯罪的大量增加无不与家庭弱化造成代际隔阂的加剧及邻里群体弱化造成监督控制功能的减弱有关,这是其中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同龄群体作为初级群体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恰恰不是因为它的弱化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却是因为同龄群体影响力的增强造成这个结果。青少年团伙犯罪就是很好的证明。以往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集中在它的主要形式及特点,对它的原因分析涉足的不多,且大都是从宏观方面诸如经济文化方面找原因。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原因到底与初级群体衰落有没有关系,或者与初级群体的衰落关系有多大,值得我们注意,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钟其.转型社会青少年犯罪成因剖析[J].浙江学刊,2007 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刘应君,秦国文.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2.

[3] 关盛梅.初级群体弱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83. [4] 侯田田.浅析青少年团伙犯罪[J].科教文汇,20069.

作者简介:赵丽娜(198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长春建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3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