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中华兰文化,源远而流长。纵览古今,在采兰、养兰、赏兰过程和描
述中,兰的意象渐渐生成并日渐丰富,更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系统的价值取向。经过历代文化的熏陶,兰的高雅绝不仅仅局限它的质,更在于它的精神。
关?键?词:兰文化 民俗 意象 精神
一、兰花意象生成的条件和原因 (一)、兰花的质地美与中国的民俗
我们所知道的兰,多见于诗词歌赋,或者画作文章。这里的兰,往往是指国兰。在定义上,国兰是指兰科植物中的兰属植物的部分的地生兰,如春兰、惠兰、秋兰、寒兰和墨兰。兰科植物种类群极其庞大,约有800个属,3万一万个原生种,而兰属植物仅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属,可见,中国兰只占兰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这并未影响兰花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崇高地位。相反,国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日渐成为高雅美丽的象征。我认为,首先,这与兰花自身的质地美是分不开的。
爱美中国人民的天性,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是世界共同的语言。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
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心肺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描写兰花质地美的诗句,如:“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楚国·屈原《九歌·少司命》);“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兰》)。可见兰花最早为文人墨客所欣赏,不是以色和形诱人而是
以那超凡脱俗的阵阵幽香吸引人,是兰花本质上具备的美。 (一)、兰花质地的延伸美及其意象的生成 如果说人们喜爱兰花,仅仅只局限于兰花本身,那么兰花文化不可能在中国民俗文化里根深蒂固,经久不衰。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分别是气清、色清、
神清、韵清。这就是其质的深层。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由此,人们对兰花的认识也逐渐在其质的基础上延伸。人
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认为它高洁典雅,傲骨刚毅,所以许多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因此,兰花也被喻为花中君子。兰花寓意深远,在朴实中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和高远的境界。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兰花的意象美逐渐明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奇葩。
二、传统文化里兰花的意象与变迁
(一)兰花的美与最初的意象
最初的兰花,本身并不具备今天所认为各种意象。人们喜爱兰花,源自兰花的自然美。所以,更多的是对兰花这种质地美的赏析。这时的兰花,并未在形成系统的兰花文化,只是结合与时代结合,成为一种生活的象征,或者叫陪衬。
据史料记载,国人植兰,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诸如《越绝书》所载“勾践种兰渚山”、屈原《离骚》自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号,又树蕙之百亩”,都是证明。这说明,那时的人们,更侧重与兰花带来的外在美,侧重于兰花造就的外部环境及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人们立足于兰花的质地美,认为大片兰花所创造的环境是美好安定生活得象征。这时的人们愿意植兰于寓所附近,以营造一种美好的环境。这时的兰花,也被认为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但终究不是兰花意象和文化的主流。
(二)、兰花意象的发展与其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每一种文化的产生或者形成都是与时代结合的产物,都有历史的缩影。而谈到兰花文化,就不得不谈到儒家文化,谈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谈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可以说,这些都是兰文化的过度与飞跃时期。兰花的意象因之丰富,得以更好传承与发展,并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了健全的体系。
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子,有“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等语。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地、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并逐渐丰富起来。 在先秦儒学着作中,有多处将兰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如:《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这些都为此后兰花意象的丰富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兰花意象和文化着重体现于其诗词歌赋。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诗词歌赋背后的深层文化实质。文化界已有公认,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兰意象的意义意象无疑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诗论中,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诸多文人墨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往往寄情与物。而兰花,正是儒家文化里高洁、正直、纯洁的象征。人们在传统的兰花意象里,又创造出知交之谊、比附自身际遇的心意。魏晋作家喜兰,赏兰,更是不遗余力地写兰,并赋予兰花以人的意志,为后世的咏兰诗的辉煌埋下伏笔。兰花的意象更加鲜明,可歌可表。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时的贤相,后来却受到排挤,于是他在《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同样借兰花抒发了孤芳自赏,睥睨俗世的情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着,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如元代画家陈汝言有一首诗:兰生深山处,馥郁吐幽香。偶为诗人赏,移之至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常养非其芳。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字芳。这里说,兰花生在深山之中,虽然寒苦,却也自由自在,一旦为人“欣赏”移载高堂华夏之下,根株离开适宜她生长的土壤,再也得不到自然界中雨露的滋润,虽称为爱护,实际上却是残害。表达了自立自强坚定不移的决心。
名家画兰,大约始于人们把梅兰竹菊视为“四君子”之后。据文献记载与传世所见,最早以画兰名世的是宋元之际的赵孟坚和郑思肖,二人都是风骨嶙峋的宋遗民,藉助画兰以表达其不肯仕元的高尚思想品格。其中郑思肖画兰不画土,名曰“露根兰”,或问其故,答云“土为番人夺去”。斯言掷地有声,沉郁悲愤的亡国之痛,尽见于画兰的寓意之中。其后以画兰而卓然名家者,代不乏人。即使不以绘画专擅的文人雅士,赋闲时也会画上几笔兰花以自标高格,而导人入门的兰花画谱,也随之大行其道。
历代持身高洁的君子,都爱兰咏兰,留下了不少诗篇。他们喜欢兰花,不免都带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情调。兰花的意象也日渐丰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2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