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2022-11-17 00:33: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汽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欢迎阅读!
就业前景,汽修,分析,专业
汽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汽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一、汽车维修现状 近几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迅猛增长,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的汽车维修业从车源、车型、效劳对象到维修作业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回升、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不断引入和遍及与汽车维修业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群体的素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汽车维修效劳是有待于我们相关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现状 2008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2008全国汽车保有量已到达1.37亿辆,240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近十年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是2008年汽车数量的5.7倍,占全部机动车比率到达54.9%比十年前提高了29.9%有相关预测到2025年,中国汽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现状 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业人员中,有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进入汽车维修行业。据抽样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维修工人队伍 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 以具备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为样本比拟,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及以上(含技师、高级技师)比例为30.4%/43.1%/26.6%(兴旺国家为15%/50%/35%); 人文化程度偏低 初中/高中/专科及以上的比例为38.5%/51.5%/10%(兴旺国家为20%/40%/40%); 工人技术水平偏低 具有故障诊断能力的技术工人仅占20%(日本为40%美国到达80%);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8%,其中年龄在55岁以上者占37.5%,且绝大多数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技术; 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人员比例极低,仅占17.8%; (2)技术管理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比例较低。抽样调查的技术管理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占53.35%,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者高达46.65%; 专业技术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其中初级46.7%,中级占40.2,高级占13.1%;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23.3%; 民营维修企业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人员技术职称不足正常认定渠道,导致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 由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低、效劳质量低。 二、汽车维修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现代汽车维修效劳于千家万户,面对的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专业能力分析,要适应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需要,主要应有下列要求: 1、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根底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环境爱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标准等。


2、具有较强的专业根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根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根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3、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其中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标准;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老实、守信、热情等。 三、汽修人才薪酬分析 从以上关于汽车维修现状及汽修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得知,中国市场对汽修人才的需求急剧回升,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及素质也要求更高。随之上涨的还有汽修人才的薪酬。根据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前程无忧的数据统计,我国汽修从业人员的工资以数千元计算: 汽修专业 薪酬待遇 工作经验 汽车检测与维修 4000-10000/元月 1-3 汽车保养与维修 4500-9000/元月 2-3 汽车美容装具 5000-7000/元月 2-3 钣金喷漆 5000-8500/元月 2 二手车评估 4000-9000/元月 1-5 保险理赔 4000-9000/元月 1-3 四、职业培训的发展及改革倡议 1、落实现有从业政策,完善从业资格制度 (1)进一步落实交通和劳动部门关于汽车维修工人从业资格管理的有关政策,加大对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管力度,逐步遍及现有人员的持证上岗,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对新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把关,从而实现全行业持证上岗的目标。 (2)从全面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策,组织研究适时调整适应本行业发展的从业资格制度 2、突破现有培训模式,设置全新的培训体系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 要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听取有关意见和倡议,随时把握企业需求及其变化,以此为出发点确立和动态调整培养目标。 (2)"双证";为核心,制定培养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19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