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通史10集观后感100字》,欢迎阅读!
《中国通史》观后感
本片定位于一部“通史”,当然也就没有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历史,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从整体出发,让人更容易理解历史进程的脉络。典型如片中对赤壁之战的评语:这场战争的结果对刘备和孙权来说是逗号,对曹操来说是句号,对整个中华文明来说是问号。如果没有一个宏大的视角,当然也就不能得到这样的观点了。本片最大的感受是让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有了一种通透感,很多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往前追溯总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以古视今,能让人对今天的中国多一分思考。本片也让我们把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周朝以前,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的部落氏族,这些部落的经济文化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部落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落后于更早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然而,自从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推行礼仪治国之后,奠定了周朝800年的兴衰,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到春秋末期,孔子面对当时诸侯争霸、礼仪崩坏的局面,提出了复兴周礼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都没有国君采纳,但他的思想却流传了下来。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正式脱颖而出,成为了正统的统治思想。此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汉人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的王朝,比如北魏、清朝等,都积极学习儒家文化,视其为正统的中原文化。直到清朝,虽然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来的各名士大儒的改造,但其基本核心在周公、孔子的时代就奠定了,足见中国文化的传承!
统一一直是中国的主旋律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组织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所致,“合”则是民族统一内驱力的结果。
对于智慧化身诸葛亮,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赞叹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但鲁迅“状诸葛而近妖”的评价也让人多了一分清醒。的确,由于作者罗贯中个人的价值倾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一定虚构的成分。本片第三十一集《诸葛亮治蜀》还原了真实的诸葛亮,没有罗贯中加持的诸葛亮形象却更加立体,让人更为叹服。诸葛亮堪称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忠贞和智慧是其品格的集中体现。忠贞体现在忠于理想,忠于承诺。自白帝城托孤以来,诸葛亮为治理蜀国鞠躬尽瘁,在政十余年便富国安民,蜀中大治,但此时魏国的军队和人口已五倍于蜀国,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毅然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最后为了兴复汉室和承诺而死,令人无不慨然。智慧则体现在他的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上,军事智慧自不必说,老对手司马懿在两军对阵时,一般都采取严防死守的战略拖住诸葛亮,科技智慧则表现在诸葛亮深知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他设置堰官,专门负责都江堰的维护,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改进井盐开采技术,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大力推进蜀锦的发展,使成都留下了锦官城的美称。
白银资本对明朝的重要性明朝结合元朝末年纸币滥发导致民怨沸腾的教训,一番摸索后确定白银为法定货币。此后,明朝经济有了稳步的发展,但相对整个中华帝国来说,白银的量远远不够。庆幸的是,此时欧洲已经发现了美洲,并从美洲开采了大量的白银,明朝通过和欧洲做生意,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极大地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带有雇佣制的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毕竟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是当时欧洲的硬通货,所谓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指这个时候。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是,1644年,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1648年,英国皇帝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两个皇帝,同样的命运,却有这完全不同的意义。历史让中西方两个帝国交汇于一点,然后以截然不同的方向远去,巧合抑或注定,唯让人叹息不已。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规模号称当世之最,据说最大的排量能达到两万吨,但随着下西洋的停止以及明朝的海禁,这样的造船技术也失传了,直到今天有人试图用古代的造船技术建造的大船也远达不到当年的水平。古中国有非常多高超的技术,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都失传了,社会风气中士农工商,工排在第三位,不受重视,使得很多技术都处于“发明-失传-发明”的怪圈中,社会的技术无法积累,生产力自然很难有突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0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