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于学生互惠学习的“互动互助学习小组”

2023-01-10 19:3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利于学生互惠学习的“互动互助学习小组”》,欢迎阅读!
学习,互惠,互助,利于,小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利于学生互惠学习互动互助学习

作者:方建华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1

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惠互利,不断分享经验、知识与智慧的过程。为创建利于学生学习的这种理想氛围,我们将学生分成了一个个的互动互助学习小组,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间互动互助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互助,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一、创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

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并且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现代认知发展理论也告诉我们:年龄相近的儿童,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差距不大,最易联系沟通。为此,我们将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了一个个互动互助学习小组,如:以四至六人为一组,对于每组学员的组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第一种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直接指定组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有两种组成形式:一是好中差搭配进行分组,分组后达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学习小组间的整体水平是相当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更便于激励学习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二是分层组合(好生组合,中等生组合,后进生组合),做到同组同质,异组异质即承认差异,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在这种组成方式下,学生相互间差距不大,因此心理上没有什么负担,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自信程度高,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便于有针对性地整体提升

第二种就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组建学习小组;第三种就是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完全由孩子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而成。

为促进全体学生间的交流对话、互动互助,更好地扩充学习资源,每隔一定的时间,以一个月为期限,都将原先互动互助学习小组彻底打乱,重新进行组建。为便于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互助,我们特地将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方式变为现在适合学生互动互助学习蜂窝型“U”字形或中心辐射型等座位编排方式。 二、注重互动互助成效

为了解决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互助学习给教师的管理带来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充分挖掘与调动学习资源,加强互动互助学习小组交流的力度与深度,需要加强学习小组长的培训指导工作,使小组长能很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督促小组成员。小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一是认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倾听小组内其他成员发表的见解;二是调动小组成员积极发表意见,等等。为防止出现小组内小导师小权威一言堂现象,给予每个同学都提供至少一次的统筹安排、合理指的机会,小组长的人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定期经常性地更换。通常情况下,一学期结束,学习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至少要做一次小组长。实践表明,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做过一次小组长后,学生间理解他人的意识与合作的意识都变得更为强烈了。 三、培养耐心倾听品质

互动互助学习小组的活动有一定的操作模式,主要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先由学生个体提出问题,集体进行归纳、汇总(简易问题及时回答)后,形成一些有质量的值得互动讨论的问题,这时再分成一个个的互动互助学习小组进行活动。互动互助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由一学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再由其他成员补充,谈各自的想法与看法,然后由小组成员提出个人在这一阶段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组成员讨论,最后,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全班交流时使用。 四、建构评价反馈机制

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对已存在差异、但又有着巨大潜能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教育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因为年龄特征,受外部条件影响比较明显,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加强了评价反馈机制,以整体进步与否为依据,表扬激励时多针对个体,批评鼓励时多针对互动互助学习小组。这样学生便于接受,尴尬的场面相对就少多了。

在对学习小组成效进行评价时,后进生的进步为学习小组取得荣誉的机会与次数常常比上、中等生要多得多,也容易得多。于是在互动互助学习小组内,后进生成了香饽饽,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后进生的自尊自信也很容易在这里得以满足,学习积极性得以极大提升。在集体荣誉的驱使下,上、中等生为了自己的成绩,也为了小组的成就,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后进生,从而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互动互助学习小组内,小组成员间平等互助,自主互动合作意识强烈,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乔治雅各布斯.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罗杰费希尔.合作成功——与人高质量合作的技巧与策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mG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