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元曲的语言特色

2022-08-30 12:4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元曲的语言特色》,欢迎阅读!
元曲,特色,语言


浅论元曲的语言特色

【摘要】: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形成有着文学它本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不管如何,只要我们细细地玩味元曲,我们就会发现,元曲这种重要的文学与以前的文学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唐诗语言重形象,宋诗重理趣,宋词主抒情,且表现在作品上风格各异,文人气息甚浓,而元曲的语言则亦文亦俗,为塑造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服务,有着其特定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元曲; 语言特色

元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散曲则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曲作家众多,创作的风格流派多样,元曲作品丰富。尽管如此,这些作品在语言特色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取民间文学特色,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曲的出现与形成是在宋、金说唱艺术十分发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从下层人民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来自民间,取材于民间,在民间流传,用人民的口语抒写人民的生活与感情,因而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息,表现手法上,或叙事诙谐风趣,或抒情憨厚纯朴,或讥评时弊,或讽鄙陋,于嬉笑怒骂中显示出其独特风格。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这一类作品的典型代表,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春风得意,可是睢景臣却通过刘邦以往在家乡时的一个乡邻的观察和回忆,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等艺术法,加上运用民间口语,化庄严神圣为可鄙可笑,语言诙谐幽默,生动风趣,对高祖归乡一事做了辛辣的讽刺。再看《耍孩儿》中的一段曲词:



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这支曲子描写的是皇帝出行时,仪仗队中的彩旗招展的景象,皇帝的威仪本来是最神圣,最崇高的,可是,在这位乡民的眼里,再神圣,再崇高的威仪也只不过是粗鄙可笑的乡下玩艺儿,顶多不过有点鸡模狗样罢了。



民间方言俚语的大量使用,是散曲的显著特色,这些生动活泼的方言俚语,既使作品变得更加通俗平易,又使作品的讽刺力度得到强化。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中的唱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gr.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