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美国俚语》,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美国俚语
作者:白建普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俚语是一种很复杂的语言现象,通常被描述为非正式的、非标准的词汇或短语(词汇创新),它们往往起源于社会的亚文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美国俚语的两个方面即美国俚语产生的亚文化群体及美国俚语的特性。对美国俚语的分析有利于更明确地认识美国文化,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俚语以避免社交交际的误解。 关键词:美国俚语;社会语言学;文化群体 一、引言
布鲁克对俚语的定义是“这些词或短语,或它们的特殊含义经常用在非正式场合,通常被认为不是标准英语的一部分,通常用于新奇或非常规。”(布鲁克)。要了解真正的俚语就必须把俚语与标准英语、行话和方言等概念区分开来。标准英语是一种在学校教授的词汇和用法,在严肃的写作中使用。方言是指只通行于一定区域的一种语言,有其独立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行话是黑社会的一种私人语言,是最早受到批评家谴责的非标准语言形式。美國俚语产生的迅速,也很容易被标准用法接受,同时被遗忘或抛弃的速度也很快。 二、美国俚语产生的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群体作为一个术语被定义为在社会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人。亚文化群体的自然语言是俚语,因此亚文化群体是美国俚语的主要来源。包括青少年群体、“垮掉的一代”、政客、犯罪集团是俚语的主要贡献者。 (一)青少年群体
一般来说,美国青少年(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有很强的个性。青少年经常用特有的词汇来描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他们把勤奋的学生称为“worms”;把迟钝的学生称为“birdbrain”;把优秀的学生称为“curve killers”;那些因课程失败或违反校规而被开除的学生,他们把男老师称为“bears”;把学生的奉承行为称为“apple-polishing”。新来的学生觉得他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术语,以便在学校里与他人产生共鸣。 (二)“垮掉的一代”
二战以后,出现了由年轻诗人、作家、吸毒者、学生等主导的亚文化群体。他们对现实和世俗充满了强烈不满和愤慨。一开始,他们试图通过表现爱和个性来改变主流。面对根深蒂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传统偏见,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于是开始沉迷于毒品和奇装异服,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许多俚语词汇都是在这一时期被创造出来的。例如baby boomer指那些在二战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yuppie指都市里追求时尚生活的“唯美”男士;dink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缩写,意为“双薪水、无子女”的家庭。这些词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三)政治团体
美国政府和他们有影响力的政客在政治斗争中老掉牙的技巧,让公众对他们失去了信心。“boys in the backroom”意为“幕后智囊人物”,指的是那些政客们;1920s,“Badger game”指的“美人计”,现在用来指为个人政治上的利益而进行各种各样的政治把戏。“Big lie”最初在希特勒的自传中使用,后来在美国普及开来,现在指的是混淆是非的政治行为。此外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俚语都是指某一政治群体,例如“Elephant”指“共和党”;“Donkey指“民主党”;“Dove”指“爱好和平的政治家”,这样的词汇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
如上所述,所有的亚文化群体都有他们最喜欢的语言—俚语,来描述他们的精神活动。 三、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美国俚语的特点
美国俚语有非常明显的语言特征,美国俚语本身的独特性——它的简洁性、新颖性、不稳定性这些都植根于美国社会。 (一)简洁性
Flexner说:“简洁可能不是美国俚语的灵魂,但它可能是主要特征。这可以通过划掉单词的结尾来实现,比如 “vampire”-vamp ,anatic-fan等;或者用一个表达性的单音节或单音节的复合来替换一个较长的单词或描述Simp (stupid person), veep (vice president)等都非常简短,因此,它的简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新颖性
福勒认为,年轻人在玩游戏的时候会用到俚语,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词,人们倾向于破坏或误用旧的表达方式以寻求新奇。比如以下短语:live wire意为“活着的人”,smoke eater(吸烟)指“消防员”,flying coffin意为“飞机”。这些词汇非常新颖和形象,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想象力,我们就不能好好利用它们。 (三)不稳定性
俚语变化很快,新的令人兴奋的事物对下一代人来说就是老的过时的。旧俚语要么过时,要么被标准语言接受,失去古怪的色彩。就像许多人不知道这些词原本也是俚语:jee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babysitter、cold war、auto、brunch、VIP,现在这些词已经成为标准用法。正如约翰·布罗菲所说:“美国词汇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俚语生产得越来越丰富,被人们接受的速度越来越快,被人们抛弃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四、结论
美国俚语反映了美国人的生活和社会现状,是属于亚文化群体的一种特殊语言,是语言交流的代码,社会阶层的无形标签。俚语是幽默生动的,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促进沟通交流。俚语依赖于社会差异,如果低地位群体的规范和语言被精英群体完全吸收,俚语和相对应的文化就会一起消亡。新的社会差异和等级制度在不断出现,俚语肯定会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文化分歧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俚语的一些知识无疑会促进对美国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而这反过来又会帮助我们熟悉对俚语的使用。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白建普,1989年生,女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笔译。 参考文献
[1]Brook G. L. Varieties of Englis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2]王金杰. 释析美国校园俚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 [3]汪福祥,吴今配.现代英语俚语500例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5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g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