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化新论》,欢迎阅读!
现代化新论》 麦苗儿 2013年1月12日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1. 现代化的定义问题 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四种定义: 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 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 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经济落 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现代化是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 中的统称。 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 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我们这个历 史时代的一种“文明形式”。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2.评价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 (1)作者其人其事 (2)《现代化新论》主要内容: 全书分三编,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是用马克思主义评介西方现代 化理论,并就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做了探索。下分四章,分 别阐述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西方现代化思潮的演变和得失、一 元多线历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四个重大理 论问题。 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是对近两百年来现代化的世界历 史进程的总体考察。下分三章,在三个不同层次上探讨了各种发展模 式及其特征。 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是对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 历史趋势和特点(1949年以前)的总体考察。这样一个研究框架, 是将理论、历史与现实溶于一炉的三层结构,是历史学、发展经济学、 发展社会学与政治发展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的尝试。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3)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现代化概念,指出现 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 它的广义含义是指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 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是以现代工业、科学 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 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它的狭义含义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采取高效率途 径,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改造与社会改革,迅速赶上先进工业 国和适应世界新环境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但现代化不等同于工 业化,其涵盖面超过工业化。现代化同样不等于“西化”、 “资本主义化”,因为追求工业文明是全球现代历史进程的共 同特征,并非仅仅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第二,提出了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新发展:一元多线历 史发展观。 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一直把世界历史演进描绘成一种单线序列,即由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接着一个的 “五种生产方式”或“五个阶段”序列。 针对这一单线图式,作者论证了历史发展的多线图式: (1)从宏观历史看,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并不是划一的, 同步的。即使是同一区域(如西方),各民族也不是按同一顺序或大致相同的 时间迈向下一梯级的。有的民族也许会跨越某一中间梯级(如俄国跨越奴隶 制),而个别民族则长期在原地踏步不前(如比利牛斯山区民族)。同时历史梯 级的上升运动也不是直线的有进无退,而是有进有退,进进退退,弯弯曲曲, 只是在总体上是向一个方向前进罢了。 (2)由于每种新形态的生产力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同一 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方式在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例如,小农经济和独立的 手工业生产,在从原始公社解体后的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是存在的。同样, 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既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也可以适应于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不能作机械的单线解释。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3)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多维的互动作用体系,凡属社会形态 的转变亦即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都是众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4)这里讲的多线图式是一元性的多线图式。“一元”是指社会发展 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轴。世界上迄今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 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由此而划分出人类宏观历史 演进的三大时代: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三大生产力形态引导出的历史演进阶段,才是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演 进一般必经的顺序和阶段。一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多线性是社会 发展的特殊性,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共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这样,对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的阐释代替了机械的、片面的单线的解 释。它既判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是生产 力,又指出相同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 社会环境下,可与多种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不同形式的生产关系和 不同的发展道路。作者运用社会学方法,把社会变迁归纳为四种基本 类型: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第三世 界的现代化属于传导性社会巨变。 一、现代化和《现代
化新论》 第三,提出了现代化全球进程三次大浪潮的总框架: 第一次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 散。第一次大浪潮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发展差距,西欧崛起成 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心。 第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 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 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 道路;在发生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发展性危机后,俄国走上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 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这一分析揭示了 现代化的梯级升进过程及其矛盾运动,并对西方模式的理性主 义原则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第四,在第三世界现代化的研究方面,作者依照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卷 入三次现代化大浪潮的时序,总结了迟到的现代化与早期现代化相 比所具有的政治变革引导、追赶型、强制型现代化等特点,并按照 不同特点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权力结构形式,总结了“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和“混合式”三大现代化类型和特点。 对外源性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条件、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作用、“进口替代”与“出口导 向”的战略选择及其转换的各种条件,以及“迟发展效应”等重大的现实问题,从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全面较深入的分析。作者把第三世界作为现代化研究的重点,认 为亚非拉三洲从世界历史的后台进入世界历史的前台,卷入世界的发展大潮,是本世纪 以来最惊人的全球巨变。当今世界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欠发达和不发达 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 差距的过程。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对现代化启动、模式、 战略选择的影响,第三世界不同地区现代化的成就和问题,尤其是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取 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为背景的欧洲、北美以外的第二新兴工业带, 这一切都对西方既有的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作者重点考察了东亚国家和 地区现代化启动的环境、条件、困难及特点,具体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为何不能照搬西方 模式而必须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新模式。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第五,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把近代以来中国的巨变放到世界大变革的 总进程中加以考察,突破革命史的框架,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 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现代生产方式的矛盾、 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 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 动和三大发展阶段(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新中国成立——), 作为近代中国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 作者十分重视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抑制中国 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革命化不仅仅是中国巨变的 四大趋向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是认为: 革命以及衰败和半边缘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只有 现代化才能概括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广泛的内容与宏大目标。作者 以三次模式大转换为脉络,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1949 年以前,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 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四大趋势相互交织,衰 败化、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1949年完成了国家重建任 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使现代化有可能成为 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而1979年开始的改革,最终使中国走上 了“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第六,清理出“现代化”概念在中国形 成和发展的线索,指出早在西方现代 化理论诞生之前二十年在中国已经初 步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概念与观点。 与三次大的发展模式转换相对应,中国 人的现代化意识也经历了从朦胧的 “富强”价值观到“西化”价值观再 到苏式社会主义价值观,最后达到现 代发展价值观这样四个阶段的发展演 变。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第七,提出要以批判眼光看待现代化。 认为现代化是人类通向更高社会所必经的一个大过 渡阶段,但不应将它(无论作为进程,还是目标)理 想化,而应充分估计到为自由派理论所忽视或掩饰 的现代化负面效应。整个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一个充 满矛盾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现代性带来的危机将 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增长。 一、现代化和《现代化新论》 4.主要学术贡献: 第一,在批判地审视当代国际学术界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基 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现代化内涵、现代化动力以 及现代化不同模式、发展道路和特点进行了新探索,探讨了马 克思逝世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发展进程的丰富经验,初步建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综合理论体系,为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 学派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作者提出的有关一元多线、“中轴” 原理等观点,是对“单线突进的阶级斗争史观”的重大突破。 按生产力变革定义“现代”和“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O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