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走向

2023-08-17 20:3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走向》,欢迎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信息化,走向,社会


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汪小熙

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研究信息化建设走向

一、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研究所成立于19801月,是中国社会学恢复以后最早成立的社会研究所。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社会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中心,是中国社会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的标志。

社会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77人,包括15研究员,32名副研究员,19名助理研究员。其中25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其研究涵盖了社会理论、婚姻与家庭、组织与社区、农村及产业、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政策、社会理学、青少年研究社会调查方法等诸多领域。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并与国外和港台等研究机构、组织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研究

二、资源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而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研究所一直以其特有的研究方式——社会调查——关注、描述和研究这一变迁过程,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项极具价值的政策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建所20年来,进行各种社会调查220余项,覆盖了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数百个县市,近万个城市和乡村社区,调查人次近40万。多年来的社会调查社会研究所积累了数十万份调查问卷和上亿个珍贵的基础数据,以及大量的访谈资料和文献,逐步形成了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公共政策、社会心态、生活方式变迁等方面的社会变迁信息系统。而且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数据资料的积累也将会逐渐扩大。社会学所拥有的社会调查数据资料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科技含量高,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资源。

三、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走向

第一阶段(1982年-1988年)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问卷处理和初步统计分析。

第二阶段(1988年-1998年)伴随百县市社会调查的展开,建立了国情调查数据库,实现了社会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1990年和1997年我所举办了计算机班,使全所人员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使用水平得到提高,并于1997年暑期举办社会方法高级研讨班,使研究人员研究方法得到提高,缩短了与国际社会学界的差距。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在院网络中心的技术指导与支持下,建立了社会学所网站。


为我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所内研究人员建立个人主页和数据库;建立所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数据库;初步完成了“社会学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含:社会学经典著作全文数据库;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学杂志和主要社会学著作;建所以来出版的学术刊物全文数据;中国国调查文献信息资料研究生文库(收录了建所以来招收的究生论文全文数据)

目前,全所科研人员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已达100%互联网电子信箱的使用已成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手段;多数研究人员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库;一些科研人员采用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学所网页在2002年全院网页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些都为我所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以创建“中国社会信息系统”为龙头,全力推进社会学所信息化建设,建成国内社会研究领域最为完善的文献资源和社会调查数据信息系统,提升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水平,为尽早步入世界一流的社会研究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建立中国社会变迁文献信息系统;建立中国社会变迁数据信息系统;建立网上科研自动化平台;建立开放式的学术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研究

2002.7.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s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