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茅盾《虹》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茅盾《虹》读书笔记
每次打开茅盾的《虹》我都有点犹豫,因为从本科上课时我得知,茅盾是一个社会剖析型小说家,而我对于热衷社会学的小说家不甚感兴趣。但看这书的同时我也在看赵园的《艰难的选择》,里面叙述到了大革命前后现代小说里的女性形象群,甚感自己对于现代小说阅览的贫乏,读这理论性质的书也比较的吃力,所以我决定把她读完,当然后面还会读《蚀》三部曲。今天上午终于读完。
小说的叙述结构比价的简单,虽然中间有起伏,但也正是小说的突兀所在,这将在后面的论述提及。
小说一开始的气氛就是沉闷的,此时的梅女士正跟她比较厌恶的文太太在同开出四川的船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道出了梅女士急切想冲出旧家庭旧社会的心理要求。转入第二章时就回到了梅女士十七岁的时光,此时的她面临双重问题,即面对着激烈的社会改革和自己的恋爱婚姻的问题,这样来说我们也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这部小说写的也就是社会和个人关系处理的问题,新知识女性在面对社会突变在爱情、思想、道路的选择等方面的艰难性课题。首先小说把梅女士作为对一个社会激变观望者态度出现的,家庭里有一个父亲,而父亲此时的愿望就是让她嫁给一个从经历了一些困苦但现在依然像个富贵公子的柳遇春,本来她自己爱着的是韦玉——一个无抵抗主义者,或者说托尔斯泰主义者。现在来分别说说这两个人物。作者的构思就具有严密性的,作为软弱者的韦玉的形象,他在面临爱情选择的时候显得很是犹疑,本身他自己是一个有病者,是一个带有病态性的人物,他也像《莎菲女士日记》的韦护那一样的脆弱敏感多疑爱哭,他希望梅女士能找到一个能使她过得幸福的人,在爱情的自信上面他有着很矛盾的缺失,最后的选择是梅女士离开了他,他也另娶了一位妻子,在后来的梅女士想去成都见他的时候,他却从成都回来,当然这里是有戏剧性的成分在里面的,因为就在路上,梅女士看到一个似乎像韦玉人的时候,柳遇春却故意的催促她往前走,而错失了他们见面最好的机会,而且这很朦胧的一面就是永别,从成都回来的韦玉病死了。梅女士无疑是具有很深刻的犹疑性格的人,她有着你本来看似坚强的性格和反抗意志,在婚姻问题上,他选择了做一只飞娥,在她很自信能战胜跟柳遇春结合的自我虚构里,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反抗的脆弱性,一方面她面临自己情欲的控制,一方面,她并不爱柳遇春,她有更纯真的理想等着实现,所以她还是有理性的,后来的出走就是这种理性战胜了情感,暂时的也战胜了她犹疑的性格。我们现在可能很难想象当时的梅女士竟然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在一起,以示证明自己反抗旧制度旧婚姻的坚决性,五四时的那种冲破一切束缚和大胆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在她身上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以身试法给她带来的是对婚姻爱情的不信
任。梅女士后来到了泸州当教员,这段梅女士的经历进一步的让她接触了新文化和新思潮的浸润,但同时她也看到了这种种“新”后面隐藏的危机,以致于她在学校很难呆下去。虽然她在那里很受欢迎,但也受到了其他同事的猜忌。
第八章开始,开始叙述梅女士到了上海之后的生活,此时正是革命轰轰烈烈的进行着的时候,当然梅首先采取的也只是观望的态度。对故土已不存在任何幻想的她坚持着在那里生存下来。梁刚夫作为革命一个坚定者从小说的叙述结构来看,显得有点突兀,就是整个情节在这里跳跃了,但也仍给人以突然的感觉,人物的安排与甚至可能也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梅女士是爱梁刚夫的,梁刚夫作为革命者,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冷静思想问题的能力,梅女士对于这种看似凛然的性格和对她的态度让她喜欢上了他,而梁刚夫另一面却陷入了文章描写很朦胧的跟秋敏的暧昧关系之中。梁刚夫最终也没有选择她,最后的结尾是梅女士投入了火热的革命现实当中,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自己在革命当中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虹作为小说的题目是有象征意义的,虽然美丽却很虚幻,而且虹只有在雨过天晴之后才看得到,作为反映大革命前后时候新知识女性形象的小说我认为它还是成功的,虽然在语言的叙述方面过多的投入了作者的主观的情绪,以至于妨碍了主题的进一步深入和人物命运的进一步挖掘。小说能使我们感受到大革命前后的那种沉闷的氛围和新知识女性那种双重性格的矛盾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k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