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第九届《巴蜀新课堂》全国小学英语名师优课”有感》,欢迎阅读!

观“第九届《巴蜀新课堂》全国小学英
语名师优课”有感
写这篇文章已是在成都之行回来的第一天晚上。在经过为期两天激烈的思想碰撞后,我总觉得应该留下些什么,不管是给我的孩子们,还是给自己。正如杨金华老师所说:任何一堂公开课之后,我们都应该把自己对于这堂课的理解、感受记录下来,哪怕是授课老师的一句话,亦或是孩子们的一句回答,有了共鸣,触及内心,受了启发,便值得我们记录下来,把它们形成文字材料,永远留在那一页页白纸上。
感受最深的是龚海平教授和杨金华两位名师的课堂。57岁的龚海平教授一出场就以他浑厚、磁性,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征服了全场,且口语纯正,让人耳目一新!会上,龚海平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双语数学课“Algebra”,即用全英文的方式讲授“代数、代数式、解、周长”等数学术语,并用浅显易懂的英语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求解,一步一步得出答案。如:△-3=7,we can say triangle
is
an
unknown
number,and
X
that
is
what
we
called“algebra”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symbol.So“X-3=7”is an“Algebraic expressions”, and X=10 is its operation.课堂上,龚海平教授循循善诱,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符合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由简到难,引导孩子们在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相关数学概念。那么写到这里,我相信会有老师发出这样一个疑问: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概念的习得对于孩子们来说并非易事,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用全英文的方式去讲解,是否会收获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龚教授也作出了回答,他说:“有些专业术语是需要中文作辅助解释的,双语教育并非让我们机械、呆板,固化地去全英文教学,也并非盲目抬高英语地位而鄙弃母语,如此,便和我们学习英语的初衷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也产生了另一个疑问:对于大多数的公办学校,特别是三四线小县城的学校而言,双语教育能开展起来吗?有以下几个客观原因不容忽视:1.没有政策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度不够,课改难;2.教师群体间专业素质水平差异大,双语教师的选拔、培训和培养难度大;3.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小学英语在传统课程中受重视程度不够;4.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导致学生自身素养水平不同。龚教授刮来的这阵双语教育的风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与怅惘…道阻且长,从地域、师资、学生、社会等方面来看,双语教育的实现亦或是难于上青天吧。但是否就此放弃这样前沿的教学模式呢?龚教授作为资深双语教育研究专家和全国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联盟执行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他也提到了双语教育课改的主要成绩:1.成功地锻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2.极大促进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3.从根本上解决了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难题;4.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与学的质量;5.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这堂双语数学课犹如一声巨雷在我的头顶响彻苍穹。我震惊了,同时也非常沮丧。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是否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开始,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英文授课呢?全英文授课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客观条件,如:孩子们已有的英语知识储备和有限的英语课时。教师上课口语应符合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根据孩子们英语知识的不断积累,口语也可由简易到复杂;此外,有限的英语课时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双语教育”的风毫无征兆地向我们袭来,结合目前的学校环境,是否可以先实现全英文授课,让孩子们在有限的英语课堂里获得更多用于实践交流的口语,迈出一小步,将来或许可能集社会之力合力迈出一大步呢?我也有这样一个期待: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西部差距不断缩小,越来越多坚持双语教育的呼声,我们不再是道阻且长,而应是行则将至!
另一位名师——杨金华老师,对我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决定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她。优秀的人永远在路上,不曾停歇,而是快马加鞭。杨金华老师酷爱阅读,也写了许多书评以及听课心得、反思、实录等,被刊登在各大报刊或书刊。她让我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她说:“在阅读世界中能找到自己最美的姿态。”的确,在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中,我们需要大量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拓宽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丰富的知识来充实我们的课堂;在英语教学不断的探
索实践中,更需要不断地阅读来作理论支撑。杨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教育界的大咖,同时推荐了多本教育著作,如:《儿童立场》《中小学英语教育与研究》《倾听的教育》等。细细思量起来,我竟浪费了许多光阴,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阅读是我的短板,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现在踏入社会工作后才意识到的莫大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量少所浮现的弱势更加明显。并且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未达标的知识存储将会逐渐限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层次,长此以往,没有理论作支撑,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课堂教学也无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这是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很庆幸,能够一毕业就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专业对口。我满腔热血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一干就是三年。在这几年时间里,教学成绩还算如人意,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高效课堂教学的把控一直是我所欠缺的。对此,我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一是阅读量极少,没有知识储备,跟不上课程变革的步伐;二是观摩优课后不了了之,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有内化所学知识,自身很难提高;三是公开课实践的少,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阅读是我们思想的源泉,是灵感迸发的导火索,是指引我们发展方向的明灯。如果有一定基础的阅读量,这些问题是否会迎刃而解呢?日积月累,脑子里有了理论的杠杆,是否会支撑起我们不断前进的航帆?杨金华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可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在教师专业发展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前进的道路不再迷惘,变得有迹可循,有方向可依。
以上是我于2021年4月9日—2021年4月11日参加第九届《巴蜀新课堂》“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课程创新”暨全国小学英语名师优课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感悟、心得,主要从著名外语教育专家龚海平教授的“双语教育”和江苏常州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杨金华老师在“教师素质如何不断发展”方面展开叙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e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