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2022-09-01 21:51: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欢迎阅读!
唯理论,经验论,发展史,斗争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倾向,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

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只能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经验论和唯理论自产生起就进行不断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其中,经验论主要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唯理论主要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

[关键词] 经验 理论 斗争 发展

正像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先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样,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与发展,围绕着知识的问题,派的哲学家们展开激烈的争论。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理论者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不是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显然我们的确有科学知识,那么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模式,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者关注的是经验,并且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而没有其他的来源,因而他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经验中得来的感觉材料是如何构成知识的,他们不认为理性在认识中除了组合与分解感觉经验材料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他们普遍排斥形而上学。因此,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

理论者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个别偶然性,认为在此基础上市不可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如果知识不是以经验为其基础,那么就只能以理性自身为其基础,所以他在数学的启发下,认为在理性中有一些“天赋观念”,以此为基本原则严格按照逻辑的必然性进行推论,我们可以建立起人类的知识大厦。以此,唯理论的模式表现为“逻辑”的:知识是按照逻辑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公理化系统,它从第一原理推演而来,只要第一原理是可靠的,那么整个知识系统就是可靠的。理论模式的特点是,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的方法上存在区别。经验论的方法最初的培根制定的,他称之为“经验”归纳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经验出发,主张对足够充分经验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抽象出事物的一般特质——共性。经验论者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共性,这就使这种方法大打折扣,而且仅仅依靠经验归纳难以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理论的方法是笛卡尔按照数学的方法指定的,他称之为“理性演绎法”。






这种方法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理智直观,其一是逻辑演绎。我们可以保证推演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无法保证推演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可靠的,这就需要理智直观的作用。整个知识系统所依据的第一原理是无法由知识本身来确定的,要理智直观来给出一个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原理。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可以从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中得到详细的了解。

经验论者的主要观点:

培根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表象是认识的起点。他说,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地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知识的全部路程应当从原始知觉开始。因此,认识有赖于感觉表象,一切知识要有“经验的根据”,感觉表象越丰富越精确,人们的认识就越容易顺利。感觉经验科学的“最好的论证”,当科学经验为依据时,科学就会发展繁荣,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摆脱经验时,科学就会衰落干枯。

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经验论原则,认为认识发生于物体对感官的作用。如果现象是我们借以认识一切别的事物的原则,我们就必须承认感觉是我们借以认识这些原则的原则,承认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基于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他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天赋观念,人们心中的一切观念,无非是对有形体得事物的反映,都可以从感觉中找到根源。上帝、灵魂、天使等观念都不过是由人们的抽象思维对那些可见的事物的观念进行推理得来的。既然感觉是人的认识的起源,对人的认知的研究应该从感觉开始。

洛克认为,人们获得经验的途径还有两条:即感觉和反省。感觉是唯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一些清晰的知觉,它是对外物性质的反映,也称为“外部经验当外部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时,感官就会将对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里,使我们获得对事物的形状、运动、颜色、声音、气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大部分观念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反省也被称作“内部经验”。在运用理智考察所获得的观念时,我们还知觉到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当我们的心灵反省自身内部的活动时,就会产生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心灵的各种活动。这些观念像从感觉中获得观念一样清晰。但是,洛克的双重经验没有阐明感觉与反省的关系,没有看到任何感觉的形成都离不开心理活动,把感觉的形成理解为感官对外物刺激的消极反映;同时在反省中也没有将内心的感受性同理性思维能力加以区分,从而使得经验中夹杂了理性因素,同他的白板说发生了矛盾。莱布尼茨正是抓住住洛克在反省观念的起源问题上的自相矛盾,对他进行了批判。

经验论原则出发,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由感觉经验获得的观念是知识的对象。因此,人们所能够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无论是有实在的印入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观念,还是心灵的各种情感和作用所产生的反省观念,抑或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想象的观念,都只能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

与洛克一样,休谟首要关心的是人类知识的起源问题。休谟同意洛克关于观念来源于经验的基本原则,但不同意使用“观念”一词来称呼我们心中的一切的知觉。他认为,知觉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性质也不相同,如果用“观念”不加区分反地统称他们,不仅是该次的意义变得模糊,引起无谓的争论,而且不能真正说明知识的起源问题。






理论者得主要观点:

笛卡尔认为, 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 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 一看就知道, 清楚明白, 无可怀疑, 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笛卡尔认为, 这一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 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 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笛卡尔坚定 我思故我在# 信念, 他认为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感受是可以怀疑的, 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主观的, 所以他可以不停地怀疑, 是最后他并不能怀疑活动本身的存在, 所以正是我们能够怀疑所以我们存在, 而怀疑属于思考活动, 所以是我思故我在。

斯宾诺莎认为,要认识自然,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指导和改进人的知性,确立认识自然的方法和途径。他的认识论的目的,就是要尽力寻求一种方法来医治知性,并且尽可能于开始时纯化知性,以便知性可以成功地、无误地、并尽可能完善地认识事物。

以单子论为前提和基础,莱布尼茨提出自己的认识论学说。他认为,认识不过是人类心灵这种“单子”凭借知觉能力认识宇宙万物而已。他坚持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原则,同以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展开了论战。在系统批判洛克的经验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唯理论的认识论观点。

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自产生起就进行不断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唯理论经验论主要代表人物各自提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进行相互地斗争,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中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震.西方哲学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祥龙.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勇.经验论和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对立统一[J].延边党校学报,201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m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