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俗与“三俗”之辩》,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俗与“三俗”之辩
作者:赵岩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抵制低俗文化,追求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雅俗的不清,关键在于俗与“三俗”的混沌,俗和“三俗”的问题弄厘清了,雅俗问题的争论就会相对清晰了。 关键词:俗 三俗 辩 一、 关于俗 1、“俗”和俗文化
俗文化一般被理解成为通俗文化、民俗文化,甚至说成是大众文化。由于俗文化形态特征的基层性,民众性,而往往被看成是低阶文化(不是低级),与其对应的就是所谓雅文化。其实俗文化和雅文化的本质不在其内容的本身,往往在于文化的受众者。不同阶层的受众者,有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并不一定以俗雅为标准。俗文化不一定低下,高雅文化也不一定高级。俗文化和高雅文化没有清晰的界定,俗雅文化是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转换的。 2、俗文化和“三俗”
三俗之风的首恶就是庸俗,庸俗之风常常被视为枝节小事,古来有之,甚至为此而产生了“庸俗关系学”、“庸俗社会学”等理论。
庸俗之风是政治上的轻浮幼稚。好多人热衷捕风捉影,以揭秘所谓陈年旧事、艳情花边,甚至以所谓反主流而曲解历史、篡改名著为乐,他们干的就是“杀死苏东坡,高捧潘金莲”的勾当,这些人以“发现者”自居,实则庸俗之风的先锋。
由于一些人错误的把文化作品受众多少作为检阅文化作品的唯一标准,因此没有原则的迎合受众、取悦大众;更有一些人则是为了赢得最大利益不择手段的用庸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巴结、讨好大众,这是当今文化活动中的最常见的媚俗表现。媚俗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廉耻,为了讨好不惜巴结、吹捧一些丑陋明星;为了商业利益不惜牺牲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媚俗文化把受众置于狭隘、浅薄的位置,也使自己的艺术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理性和美感。 二、俗和“三俗”的混淆
1. 表现形式不是区分俗和三俗的标志
很多人对于流传在民间的诸多文化表演形式颇有微词,对于一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表现形式大加鞭挞,甚至把其归咎为三俗的根源,由于这些认识上和定义上的偏差、错误和混沌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给有效的抵制三俗文化带来难度。那些广为流传的文化形式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根基,禁止甚至消灭某种文化表演形式的想法是绝不成立的。其实就是成为国粹的京剧,也一样经历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电视是最现代的传播和表现方式,没有一丝民俗色彩,按照一些人的理论,电视理应成为高雅艺术的平台和传播者,但是存在于电视节目中的三俗现象更加不胜枚举。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只是一种手段和载体,在这里表现什么、演绎什么都是人为的。因此我们说,表演形式不是区别俗和三俗的标志。 2. 大众文化不是三俗文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俗文化已经不完全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纯民俗文化了,无论从表现方式上、表现方法以及思想内容上已经和所谓大众文化一样有了新的内涵。
对于大众文化由于出发点和个人立场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但归纳起来基本有四种。其一,大众文化就是来源于民间、广受老百姓或者说大众喜欢并在大众中广为流传的文化;其二,是有别于高雅文化其它文化;其三、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故意迎合一些人需求的消费性文化;其四,服务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操纵的文化。 3. 大众需求不是三俗文化的借口
文化发展需要商业手段,但文化绝不是赚钱的机器。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无限挂钩,不但使大众文化发展走上歧途,也大大阻碍了高雅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娱乐成为文化的唯一目的、经济利益成为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我们不难想见。当把收视率、上座率、回头率当成大众需求和喜欢的标志时,那些心甘情愿和违心而为的一大批文化人开始大做三俗文章,他们理直气壮的理由之一就是百姓喜好、百姓需求,他们有上座率和票房价值做撑腰的支柱。其实这些文化短视的人从根本上弄错了一个关键的概念,什么是老百姓,那些为看一场艳舞表演而花光了半月所得、为了看看选美、选秀、相亲而坐在电视前熬夜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百姓”。那些以为收视率、上座率高就是百姓欢迎的结论实在是狭隘与短视。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某种腐朽现象,部分人存在着寻求低级趣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当然不能迎合这种需求。那种认为只要群众喜欢就可以大肆炮制的文化思想是十分错误的,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肤浅,也为三俗文化大开方便之门。俗文化和三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引领俗文化健康的发展。 三、认清危害,抵制“三俗”
文化领域的“三俗”表现已经变成一种乱象,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三俗”文化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俗”盛行,社会就会道德混乱、世风日下。容忍这种乱象存在,党就会丧失先进性,干部就会忘记自己的职责;“三俗”成风造成思想混乱,诱发社会犯罪、破坏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三俗文化的传播和泛滥更是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干扰了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道德观、价值观的扭曲将导致我们民族的悲剧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抵制“三俗”文化现象的发展蔓延,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立场,是广大民众的呼声和要求。抵制“三俗”更要动员全社会一致行的起来,首先,文化管理部门责无旁贷,要加强对文化作品、文艺演出的管理,倡导和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种宣传媒体不给“三俗”文化任何可乘之机,不当“三俗”文化的传声筒。当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高雅的道德情趣,更是抵制“三俗”文化的根本。
“胸无大志易庸俗,腹无诗书易低俗,人无风骨易媚俗”。如果先进的、高尚的、健康的文化不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必然取而代之。我们要抵制“三俗”之风,需要党的干部带好头,作好表率,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自己的社会参与行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抵制“三俗文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文化工作者更要理所当然的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引导我们的文化健康发展。为传承、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单行本[G]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朱狄 .艺术的起源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34.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4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S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