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的点拨艺术

2022-08-11 13:52:5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的点拨艺术》,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点拨,教学论文,化学,艺术
化学教学的点拨艺术



点拨的“点”是指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示,“拨”是指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学生在自学习时遇到一些疑问,产生一些误解,思维被阻塞等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点,使他们思维通畅、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点拨的关键是要找准学生的真实情况,把握好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量点拨,就像雪中送炭,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有所悟,教师来“点明”

新知识比较单一或属于后继型的一些教学内容,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可提供一些较好的情景或实验,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所见所思,让他们自己感悟新知。教师只要将学生零散杂乱、参差不齐的想法,整理成“章”,沟通成“网”,连接成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知识链,从而“点明”新知的内涵。

学习“离子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为例,教师先演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这个实验,并让学生写出它的离子方程式。然后,教师又做了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这个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施式。学生写完后可问学生有何感想。有学生说:“这个离子方程式怎么和前面的哪个一样呢?”,这时,还没发现这点的学生也齐声附和,此时教师引出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学生也就容易理解。此,教师并没有立即结尾,而又继续提出问题:除了以上两个反应,有没有其他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和上述一样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又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思维中去了。不一会,“我找到了,硫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的反应就是”“硫酸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也是”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拓展问题: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不是?硫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又如何?此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争论、书写,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所感悟,就直接“点明”: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硫酸)在溶液

2+ 2-2+2-中的反应才可用Ba+SO4==BaSO4来表示,他们的实质都是BaSO4的反应。从而将新

知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二、学生有疑惑,教师来“拨雾”

学生对一些浅显的知识能自学并理解,而对一些较深奥的知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应在展开阶段通过对话与交流充分暴露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抓住学生的“疑惑”进行“拨雾”,使“山穷水复疑无路”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复习“碳族”一章时,为了强化对铅化合物特殊性的理解,课堂上有下列一个教学片段。 师:已知+4价的铅不稳定,易转化为+2价,请写出在PbO2中加入浓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生:PbO2+4HCl=PbCl2+Cl2

+2H2O(由于该问题已接触过,大部分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

师:请大家分析本题所得出的信息,写出Pb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结果:大部分学生把产物写成了PbCl4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是PbCl4 生:因为Cl2的氧化性很强。

师:PbO2HCl反应为什么能产生PbCl2Cl2呢?难道生成的Cl2就不会把PbCl2氧化成PbCl4

学:(齐声)PbCl2反应应该是PbCl2

评价: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4价铅的氧化能力比Cl2强。 本案例中,教师敏锐地考虑到了学生凭记忆给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立即用一个逆向问题测试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掌握情况。结果证实,大多数学生对前一问题的核心还是一团迷雾,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疑惑,作了一个简单的有效反问“那PbO2HCl反应为什么能产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1


PbCl2Cl2呢?难道生成的Cl2就不会把PbCl2氧化成PbCl4?”令学生豁然开朗。这一反问“拨雾”,同时也引导学生找到了核心问题的挂靠点。 三、学生受局限,教师来“点补”

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在自主学习中往往难以“钻”进教材,看不到教材中蕴涵的“精神实质”,也难以“跳”出教材,看不到其中可发展的“变式空间”。此时,教师要发挥先行者的作用,及时进行“点补”,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看到它的“根须”与“枝叶”,让他们有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加深认识,扩大视野。

例如在学习“浓硫酸化学性质”时,使用下列例题:足量的铜与一含1molH2SO4的浓硫酸混和并加热,能产生多少摩尔SO2?师生之间进行了交流。 师: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 生:Cu+2H2SO4(浓)= CuSO4

+SO2

+2H2O

师:根据以上化学方程计算,产生的SO2为多少摩尔。 生:(非常集中)0.5mol

师: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有何变化?铜能否与稀硫酸反应? 生:浓度逐渐变稀,产生的SO2应小于0.5mol

师:对了,我们不要只限于书上说的计算模式,还要结合具体物质和反应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

师:如果把上题中的铜换为金属镁,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为什么? 学生又展开了思维和讨论。

1:产生的气体为SO2H2的混和气。

2: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应大于0.5mol小于1mol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和“点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初步培养,同时,能很好地加深理解浓硫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的区别。 四、学生被阻塞,教师来“拨通”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思维能力的限制,探究思路往往会受阻或偏离方向。这时教师要及时适量的进行点拨引导,将受阻的线路“拨通”,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

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强碱弱酸盐之间一定不发生反应,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一定发生双水解反应这一观点。对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结果显示:NaAlO2+NaHCO3+H2O=Al(OH)3 CuSO4+Na2S=CuS[分析1]NaAlO2+NaHCO3+H2O=Al(OH)3联想:Na2CO3+C6H5OH=C6H5ONa+NaHCO3

-酸性:C6H5OHHCO3

比较:NaAlO2+NaHCO3+H2O=Al(OH)3酸性:HCO3Al(OH)3 [分析2]CuSO4+Na2S=CuS

2+

2--

+Na2CO3

+Na2SO4 +Na2CO3

+Na2CO3

+Na2SO4

假设:双水解 Cu+S+2H2O=Cu(OH)2+H2S 溶解度:Cu(OH)2CuS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双水解反应

归纳: 酸式盐+碱式盐 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

又如:铁与铜混和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m2g,则m1m2之间的关系是 :(Am1一定大于m2;(Bm1可能等于m2;(Cm1一定等于m2;(Dm1可能大于m2。很多学生错选BD,原因就是认为剩余金属是CuCuFe,加稀硫酸后:Cu与稀硫酸不反应,m1=m2Fe与稀硫酸反应,使得m1m2,并且始终绕不出这个“圈套”。这时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沟通,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中隐含着

,学生很快明白:加稀硫酸

后又得到了硝酸,无论什么金属剩余都一定溶解,从而得到正确答案(A)

总之,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点拨策略,较高的引导艺术,才能梳理学的已知,抓住学生的未知,挖掘学生的潜能,扩充学生的储备,从而游刃有余地调控整个课教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FH.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