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探析》,欢迎阅读!
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成因探析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相应地学生的思想、心理也呈现出新特点。表现为学业不良甚至丧失学习兴趣、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碍、对生活失去热情、没有人生目标等等,在上一代人中,人们往往对有类似表现的学生误贴上“懒惰”的标签。而今天我们已经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中职生所表现出的这种心理现象即为习得性无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是基因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习得而成的[1]。
1 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人学习成绩差,在初中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已经淡出了老师的关注范围。由于长期处在“最底层”,没有关爱只有忽视甚至歧视,从而导致一些同学心理也不健康:自卑,总以为自己学习不好,什么都不好,说话做事一概没有信心;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被淘汰的对象,没有前途、没有机会、没有理想、没有兴趣,既然什么都没有了,何必再去努力;自私狭隘,固执暴躁,因为一点小事就会拳脚相加,甚至毁坏物品以泄忿。
2 形成原因
近年来在中职学生中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日益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客观因素的影响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因为普高热的升温,人们对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仍然存在偏见,他们认为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因为没有办法升入高中所以只好到中职学校“混日子”。与录取到高中的学生相比,人们认为中职学生将来没有前途,也很没面子,是一些处于学习地位低层的学生。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职学生普遍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因此也就顺势“破罐破摔”,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习得性无助由此逐渐产生。因此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2.2 主观因素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他们的学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他们很少体验到表扬所带来的愉悦。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中职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职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由于在初中阶段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人父母者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可是一旦自己的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升入高中,考上大学。而是进入了中职学校,作为父母从心里就对孩子产生了一种失望的情绪。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的关注孩子的成绩与表现,不再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适时的指导。不再对自己孩子的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反而有的中职生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打击”教育,他们骂自己就读中职学校的孩子是废物,不会有出息等等,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逐渐投注到孩子心中,使中职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加剧了中职生对自我的消极认识。在父母的影响下,这些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一旦遇到接二连三的挫折就更易获得习得性无助。
3 干预对策
因为习得性无助在中职生群体中的发生率很高,并且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习得性无助的中职生进行适当的干预,让他们及时的摆脱失败的阴影,重新点燃其对生活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发展其个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1 重树中职生成功的信心
中职生大多学业成绩不理想,缺乏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力并不差,甚至有很多高智商的学生。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要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能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和才华的机会,如参加一些专业性的职业大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感受氛围,增强信心。对于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以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并适时地进行激励,让他们从取得的进步里看到希望,并逐步尝试被认可的喜悦体验,
从而恢复自信,走出失败的阴影。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就会大大的弱化。
3.2 激发中职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自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2]。对中职生而言,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要教育他们在听取他人有益的建议的同时,对自己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只依赖于外部的评价和影响,反而失去了自我,更阻碍了对成就动机的激发。学校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从职校走出去的创业成功者给中职生做报告,用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中职生只要肯努力,成功不是遥不可及的,中职生一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此来激发中职生的进取欲望,把“习得性无助”的一个链条—— 接二连三的遭遇失败打破,让他们分享别人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从而使习得性无助得到有效的干预。
3.3 不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中职生
作为中职生,他们由于从初中来到中职学校,本来心里就被无形的压力所困扰。而作为他们的老师尤其在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避免他们获得习得性无助感,应该以正确的观念来引导学生对分数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讽刺或打击他们。要知道分数所代表的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它只是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欠缺,只要老师认真给予讲解,学生一定会掌握。老师必须有这个信心和态度,然后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同时弱化了分数在中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中职学生终会走出无助感的阴影。
4 结语
总之,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的消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有机配合。只要用心对待,并对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中职生采取积极措施,完全可以使他们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重新以积极向上的热情去拥抱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Eric Jensen.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3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