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2023-01-10 16:3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案例》,欢迎阅读!
空巢,社会工作,老人,案例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性别:男,年龄:65岁,族别:汉,婚姻状况:已婚,有一儿子,教育度:大专,政治面貌:党员,生理特征:患精神恍惚症,性格特征:孤僻多疑,淡漠,情绪急躁易怒。

(二)背景资料

1、案例背景:任行政机关工作多年。退休两年,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子都在外地工作起初儿子一年还会回来23次看望老人,后儿子因在外地娶妻生子,又因工作忙绿,导致儿子长年未能回家看望两位老人。

2、个人现状: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儿子又不在身边,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1、儿子在外工作,家庭只有自己与老伴两人,生活过于无趣,老伴参加社区老年舞蹈队,每天饭后就外出排练。造成其经常性独自一人在家。

2、心理方面的问题。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因当初的忙碌惯了、现突然闲下来,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又因为自己有各种老年病,缺少与外界沟通,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3、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4社会交往问题:性格极其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与外界交流也很少,信息闭塞,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较淡漠。


三、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拜访服务对象和其老伴,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工作。根据王某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服务目标

1、与其谈话,进行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多听听他的个人想法。 2、帮助脱离老是独自在家,都与外界接触,增强生活信心。 3、搭建社区支持平台,让其积极融入老年社区活动。 (二)服务策略

1、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导服务。鼓励其说出他的困境与痛苦,通过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的训练使她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

2、挖掘其的潜在能力。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提升他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

3、与服务对象谈话,倾听他的心声,了解其退休前后的活动和交际、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生活习惯,老年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尽量了解老李个性。 4、与服务对象的老伴及儿子交谈,进行家庭治疗,重塑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5、开展社区教育和社区宣传,定期举办老年社区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平台。 (三)服务模式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以“人在情景中”的观点认为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应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潜能。

工作模式的转变和孩子外出工作带来的生活无趣是王某造成精神状态恍惚的重要原因之一,儿子长年不能回家陪伴老人,导致其孤寂、无趣,不与他人交流,老年病愈发严重。因此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走进活动室”,正确处对待其态度、协助进行系统帮扶等,可以缓解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 2、家庭治疗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wx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