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心》看伦勃朗

2023-05-23 17:3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匠心》看伦勃朗》,欢迎阅读!
勃朗,匠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匠心》看伦勃朗

作者:范舒扬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3

内容摘要:《匠心》是出类拔萃的艺术类纪录片,它给我们介绍流芳百世的作品,并独到地采用真人演绎、还原历史场景等方法,令观者回味无穷。伦勃朗作为艺术史上的伟大先驱,他呈现的是人物为扮演某一种角色而戴上面具的无奈,是人们心底的真性情。其历史画作《尤里乌斯·塞维留斯的图谋》,展现了人性在残酷的社会变革中呈现出来的复杂形态,应引发我们对于历史观的一些反省和思考。

关键词:《匠心》 《尤里乌斯·塞维留斯的图谋》 伦勃朗

西方美术鉴赏是我们了解美术大师们的人生和艺术的一座桥梁。西方美术史中最能触动我的还是纪录片《匠心》(Power of Art,又译《艺术的力量》)。

即使在BBC的一众艺术类纪录片中,《匠心》也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它给我们介绍了那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而其本身也不可否认的是一件艺术品,一部杰作。与许多同类片子四平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独到地采用真人演绎、还原历史场景,配以渲染力极强的音效以及导演Simon Schama的深刻洞见,使得其八集中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且令观者回味无穷的精彩故事,再一次证明着艺术不朽的本质。每集开头,讲述人都是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慢慢从艺术家的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令人惊叹的是,根据艺术家的个性及其所处时代的差异,每集都建立在不同的结构方式上,并以毫不雷同的视听风格呈现出来。当然,所有这些形式层面的精心设计都是以烘托影片内容为最终目的的。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或者说它的切入角度其实正如片名——“艺术的力量,也可以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在这其中我们看不到古朴典雅的风俗画,也看不到诗意恬淡的风景画,影片里出现的几乎全是艺术史上最具分量和话题性的作品,与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这些作品不是公然挑战着世人的感官,就是对其创作时代之传统的颠覆。卡拉瓦乔、贝尔尼尼、伦勃朗、梵高、罗斯科……无一不是血脉贲张的狂人。 我们不难理解,先锋的叛逆者的身世往往是凄楚惨烈的,结合这样的背景再来欣赏艺术品,观者难以不为之动容。这些艺术家们有着较常人更为敏感和脆弱的内心世界,他们以全部生命的热情和赤诚之心献身于艺术。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任性,坚持理想的同时,崇尚精神的自由常常与世俗社会发生冲突。于是,伟大的艺术就从这种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无法调和的矛盾中孕育诞生了。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的一个感受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和震撼人心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似乎恰好类似于我们时常讨论的喜欢爱情之间的关系。人们都喜欢能让自己轻松欢笑的人,可是是与让自己痛心落泪的人之间才有着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对我们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不见得总是赏心悦目,但它们散发着强有力的磁场;当我们转身过去,却仍能感受到它们的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影片第三集介绍的伦勃朗无疑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绘画大师,一个面对生活的坎坷始终拒绝逢迎媚俗的反抗者。他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颠覆性和深刻的内涵。十九世纪以前,相比其他画家,他的作品显得过于个人化甚至有些古怪,不太符合当时中产阶级的口味。他们偏见地认为伦勃朗根本毫无艺术趣味可言,对色彩一窍不通,只会摆弄一些肮脏的颜色。可事实上,正是这种幽暗、深沉的画面色调,光影与明暗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画家作品的戏剧效果和瞬间俘获人心的张力,名作《夜巡》是最能对这一点作出说明的。在画家眼里,一味追求时尚和视觉美感不过是自取灭亡,为社会普遍珍视的外在的修饰和包裹其实是自卑而肤浅的。这种意识在他中年受到挫折之后的画作里得到越来越明晰的体现。 伦勃朗留下的杰作中为数众多的是肖像画,除他以外,当时也有其他许多了不起的画家如,维拉斯奎兹、鲁本斯、范戴克,这些人也都擅长于肖像画,但只有伦勃朗画中的人物能够让我不只是感叹于技艺的超群和人物的栩栩如生,能够吸引我驻足凝视,去感受一个普通人充满矛盾的心境,并以此去猜测他们当时所处的生活境遇。如片中所说,此时的伦勃朗似乎不再是画家,而是洞悉人心的心理学家。他不是先入为主地呈现一副副千篇一律的面具,与此相反,他呈现的是人物为扮演某一种角色而戴上面具的无奈,他呈现的是人们心底的真性情。而我们喜欢希腊神话,喜欢贝尔尼尼的《阿波罗和达佛涅》与伦勃朗在肖像绘画上的成功是一个道理。在这些神话故事和与此相关的艺术作品中,比起神性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有善有恶的人性,人性是艺术作品不变的主题也是最能动人心弦的地方之一。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尤里乌斯·塞维留斯的图谋》,那幅伦勃朗挥刀自毁的关于荷兰摆脱罗马帝国历史的巨作。这幅画作仿佛是一把来自地狱的利剑,剥去荷兰上流社会用以粉饰财富与骄傲而刻意低调的外衣,让荷兰人直面民族历史中赤裸丑陋的真实,直面建国者虚伪野蛮的面目。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被歌颂的虚假影像,而是人性在残酷的社会变革中呈现出来的复杂形态。伦勃朗没有按照市政厅的期待把画作表现得内敛、古典,他用粗糙狂野的笔墨展现着想象力的极致。这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次的创作对于当时穷困潦倒的画家本人而言其实可以成为他东山再起的救命稻草,但是显然,在向世俗妥协和忠于信仰的博弈中,他再次选择了后者。《尤里乌斯·塞维留斯的图谋》是一幅再现历史画面的作品,它给我带来的触动不只是关于画作本身,它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历史观的一些反省和思考。 我曾经特别不喜欢高中历史教学,因为我不喜欢从教科书到课堂上那种始终如一的专横简洁。我觉得高中历史就像是一本大事年表,书上总是定性定义地阐述历史事件,然后重复出现几幅插图试图使事件生动化,无形中把社会希望我们接受的历史观强加于人。而这一点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关于革命的描述。任何暴力如果被赋予阶级的意识形态,就会变成同一腔调,似乎双方永远是贴着标签的好人和恶霸。然而历史的原貌往往与这种表述格格不入,因为战争的双方无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正如画中的主人公塞维留斯,尽管他最终联合各部落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这仍然不能改变他曾经是个叛徒的事实。伦勃朗从来没有把这位叛党领袖想象成是个翩翩君子,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这样大胆,大胆到把领袖描绘成一个脸上有疤的独眼龙。所以说这幅画不仅是在挑战当时追求明确和曲线的主流审美观,更是带着一种辩证的精神去揭穿尼德兰民族长期以来的自欺欺人。记得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写道这样一句话:回顾历史的时候,假如我们永远只看到巴士底狱的倒塌,那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囚犯走出牢狱所带来的象征性的正面意义,假如我们永远以复杂的历史形势为借口,原谅我们在走向进步中的非理性,甚至把它理想化;拒绝从一个进步潮流中的正面事件中,去剖析它实际包含的负面因素,不承认它的负面后果,那么,我们还是只能以继续支付更多的鲜血,制造更多的废墟作为代价。林达在作品中时常展现出这样的冷静和思辨性,让我受到了不少启发。相反的,我们的历史教学却把法国大革命简单地表述为一种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这可以说是将历史完全地平面化和冷漠化了。我感到我们这一代学生所缺少的就是一种立体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这非但不是因为教育的缺乏,而是因为教育学习的过分干预。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反复提出专制的罪恶,其中卡斯特里奥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不应该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伦勃朗作为艺术史上的伟大先驱为他的信仰和坚持付出了代价,《尤里乌斯·塞维留斯的图谋》是惊世骇俗的传世之作,却也成为了画家一生中最为悲惨的浩劫。不过也正是这种不妥协和韧性,成就了伦勃朗独树一帜的艺术气质和精神品质,并且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动能与力量,鼓舞着后来时代的反抗者,比如现代派抽象画家罗斯科。

范舒扬,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系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u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