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语声调的感知及教学策略》,欢迎阅读!

汉语声调的感知及教学策略
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汉语声调的习得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地输出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有难度;二是记忆大量词语的声调形式有难度。本文以声调感知实证研究成果和相关的语音感知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标签:声调;感知;模仿;记忆
声调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汉语声调是一种典型的旋律性声调(曹文,2010),有特定的高低升降变化,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声调很难描述,母语中又很少有参照,因为缺少长期的声调感知体验,因此感知不敏感,输出有困难。吕必松先生(1992)早就说过:“学生要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本文以声调感知实证研究成果和相关的语音理论为基础, 结合教学实践,试图展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策略,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
一、以形象直观的手段提高模仿的准确性
声调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语言都有。(王士元,2002)语音学界一般把声调分为高低型与旋律型两种。汉语的声调是贯穿音节的、区别词义的高低升降变化,是一种典型的旋律型声调,既有高低之别,又有升降变化。声调的高低叫做调高(pitch-height),声调的升降变化是调形(pitch-contour)。(林焘,王理嘉, 1992)声调的物理属性体现为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的变化,在人的心理感知中则体现为音高(pitch)变化。音高变化主要通过声带的控制,主要依靠声带的松紧和气流的流速加以调节。(毛世桢,2008)所以对于外国学习者而言,正确的声调输出关键在于声带松紧的控制。
1.汉语教学中的声调名称
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分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种命名是中古音韵声调系统的一种延续。而在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则以“第1声、第2声、第3声、第4声”来命名,其对应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51”。这种命名比较简单,汉语母语教学中一直使用,但是不够直观。既然声调在本质上是一种高低升降变化,所以不妨直接用调高和调型来进行命名,即四声对应:高平、中升、低降、高降,这与西方音系学家归纳的声调的区别性特征也是一致的。这种命名方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直接的心理加工。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五度标调法图式很容易让学习者了解高平、中升、低降、高降的含义,直接的视觉感知更有利于形成相应的心理表征,从而形成较稳定的不同的声调范畴意象。
2.以空间感知促进声调感知
声调需要通过听觉来感知,而听觉形成表象记忆具有较大的难度。相比较而言视觉表现的记忆则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声调教学。实际上在声
调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声调图示法就是借助视觉信息来进行听觉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其实还有一种更直观的表征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学习者的空间感知进行声调的产出。比如,教室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的事物有高有低。天花板最高,而且是一个平面,可以用来表征高平调;从天花板到地面,由最高到最低可以用来表征高降调;从学习者的头顶到天花板,由一个空间的中部到最高,可以用来表征中升调;从桌面到地面用来表征半上(21)或者从桌面到地面再到门框顶端,可以用来表征完整的曲折调(214)。De Sa和Ballard (1998)提出多通道整合训练有助于提高一般语音知觉能力。二语学习者习得语音的理想条件是为他们提供一系列辅助辨认的线索。(李燕芳,2009)借助学习者所处的空间来建立空间信息和语音表征之间的关联,可以促进和强化学习者对声调高低升降的感知。
赵元任先生(1996)曾指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在调域(调高)而不是调形。虽然母语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声调时,偏误表现不同,但一声不够高,四声起点不高、降得不够低,二声起点高升不上去,三声起点高压不下去,却是汉语学习者在声调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偏误现象。
3. 常用字引领,由点到面,反复刺激,重复输出
在国内的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基本都是始于“a”和“ma”两个音节的四声训练,然后直接结合课文进行声、韵、调的统一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声、韵简单,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声调上,有利于四声的感知。不足之处是声调教学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没有强化学习者对声调的反复感知。我们建议,在对四声有一个基本感知后,以四个声调不同的常用单音节词为例(比如,高、钱、好、到)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训练。这四个单音节词语使用频率高,可以从意义、语境、手势等角度提示音高变化,强化记忆,通过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调形、调域模式。
4. 音近词的对比
在学习生词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发音相近的一些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言语、谚语;飞机、斐济;杯子、被子;北京、背景;菜、才、猜、踩;大、搭、打;读、赌、肚;狗、够,等等。通过声韵相同音节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声调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手段强化学生对声调作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声调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听力水平。教学实践也进一步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对常用词语的声调进行有效记忆
高低升降变化与语义结合强化记忆,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熟悉汉语中的音节结构模式。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单、双音节一起可以构成24种音节结构模式。其中单音节4种、四声组合的双音节16种、轻声组合4种。单音节中去声词语数量最多,阳平调词语数量最少;双音节中去去组合数量最多,第二个音节为去声的双音节数量普遍较多。在学生声调练习中,可以将同一种结构模式的声调放在一起集中强化训练,这样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感知模式,反复训练后,可以将这种音高模式储存于自己的长时记忆中,易于感知,便于提取。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语义或者字形来记忆声调模型。声调的高低变化整体与语义无关,但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在音高变化与语义之间建立一种主观联系,以加强记忆。比如,“高”这个词,在高平调与词义本身之间可以形成联系。通过各种音、形的手段来记忆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汉语教学还是一片空白。
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于非声调母语者而言,汉语声调的习得有一定的难度,感知难、记忆难。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可以促进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
参考文献:
[1]曹 文.声调感知对比研究——关于平调的报告[J].世界汉语教学,2010(02).
[2]陈 默.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范畴习得的实验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04).
[3]李燕芳,董 奇.汉语母语儿童和成人视听双通道英语语音知觉的训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1).
[4]林 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毛世桢.对外汉语语音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士元.声调的音系特征[A].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林 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0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p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