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欢迎阅读!
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作者:徐玲,张东鸣,沈成君,贺婧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徐玲(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张东鸣(196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沈成君(1977—),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贺婧(1983—),女,山东日照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徐玲,张东鸣,沈成君,贺婧
(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吉林长春130118)
摘要: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级人才,发展速度和规模之大让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仍存在一段差距。本文以探究卓越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为基础,着重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10—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毋庸置疑,“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钱学森之问”的教育探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钱学森之问: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如何激发和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这是一个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问题。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深刻命题,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要回答这个命题,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二)高等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高等教育经历10多年的大众化发展阶段,累积了一些矛盾,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缺乏,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高校自主办学和自我管理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问题。因此,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发展,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高等学校要谋求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上动脑筋、下功夫。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仍是高等学校承载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历史使命,培养不出拔尖人才,高等学校的其他历史使命就会受到制约。如何培养拔尖人才,如何使拔尖人才富有创新思维和创造热情,这将是高等学校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学术型人才主要研究客观规律,专注于学术探讨,发现科学理论。这类人才可以通过本硕博连读模式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这种人才侧重于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他们和工程实际、社会实践紧密接触,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主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采取“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学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第四学年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打破以往四年学习完全局限在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让学生走出去,亲身感受和接触一线工作,深入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打破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着力推进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强化实验课程整合力度,鼓励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培养需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实施分段分类培养。设立创新学分为必修学分,分为理论创新学分和实践创新学分,理论创新学分可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自主创新实验和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得,实践创新学分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参与调研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获得。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强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为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只注重课
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并重,实现由“要我做实验”向“我要做实验”的转变。实行校内校外联合培养人才计划,选择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资深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四)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将团队工作理念和工作过程引入课程教学,创建符合课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工作为学习组织形式,以成员分工协作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方式,采取现场工作、情景模拟等办法开展的联合行动学习。在管理层面,构建多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和团队工作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展示、分享、反思的平台,有效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教学方法。实行中小班授课模式,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五)实行“班主任+校内专业导师+校外实践导师”本科生导师制
遴选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通过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校内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遴选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校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指导实践工作,并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3]籍亚玲等.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
[4]宋眉眉,马仲立.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教育与职业,2012(29).
[5]夏冰,郑秋生,苗凤君.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学生过程管理[J].计算机教育,2011(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i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