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精神”的凝练》,欢迎阅读!

试论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精神”的凝练 ◆朱合理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所形成的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式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的集中显现,是一所大学的“魂”。大学精神既是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且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建设一流的民族大学,必须十分重视一流民族大学精神的凝练。
一、 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大学精神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传统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人们可以感知感悟的,而且深受其影响和熏陶。
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都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在我国民族院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大学精神传统,其中既有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以推动我国各民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全面进步为己任的优良政治传统,也有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学术传统,以及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各民族师生互敬互爱的人文情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决定创建我国民族类大学,当时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有志于民族教育事业的老干部服从组织的安排开始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开拓性的工作,建立起了中南、西南、西北民族学院。他们不仅为我们开创了民族教育的物质形态,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我国老一代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仍然而且应该永远是民族高等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老一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建国之初便参加了中央民族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来有到西南民族学院任教。在85岁高龄时,他离开北京,加盟刚刚恢复重建的中南民族学院,在一片崭新的土地上书写晚年人生的新辉煌,为中南民族学院的教育事业辛勤工作,殚精竭虑。他在90高龄时,语重心长地对同事们说:“人生就象一架天平,一边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培养,一边是个人的贡献,我要尽量多做工作,争取使天平的两端平衡。”他的遗嘱是,将自己的全部图书捐给学校图书馆,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给学校,作为学生奖学基金。去世后,将骨灰撒在民族学博物馆附近的南湖里。今天,中南民大的56个民族的学子,每年都在“吴泽霖奖学金”的评选活动中,汲取着以吴泽霖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代民族教育事业开拓者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精神营养。
民族大学的传统精神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升华,其精髓已经成为今天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追求的引领,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大学的精神传统在今天的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应当得到充分的继承,并且在继承中创新,让大学的传统精神在新生代身上得到繁衍和生长,延续其不朽的生命价值。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一所大学精神形成的和完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永恒关系。大学精神的形成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民族院校在充分继承本校的大学精神传统和弘扬本校传统精神的同时,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紧紧把握
时代前进的步伐和节奏,不断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和发展,依据时代的需求不断提出新的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精神的内容,创新大学精神的深层含义,是传统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得到彰显。只有不断进行大学精神领域的创新,民族院校的精神追求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保证民族院校的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步,才能参与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精神领域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与系统中的主流元素精神进行沟通的可能,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才具有与世界上著名大学进行大学精神对话的基本前提。
二、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培育大学精神
完善而具有实效的大学制度是形成大学精神的重要条件。很难想象,一所管理失范、制度缺失、运行无序的大学,能够衍生出良好的大学精神。 构建具有国际意义、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民族类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完全应该积极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中培育民族大学的大学精神。
1、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民族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和国家办民族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基于教育视觉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视觉的举措。党和国家对民族大学具有超越一般教育的期待。希望民族教育在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等重大问题上有所作为,发挥其独特的政治作用。与一般大学相比,民族大学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具有特殊的意蕴,必须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得到完完全全的保证,使之成为大学制度文化的主流,成为民族大学精神的主导和引领。
2、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学术权力。自由,是大学精神中最为基本的价值。为了维护大学崇尚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应当建立一整套保证教学中心地位,鼓励科研创新的教学制度和科研制度,保证学术权力不受行政权力的侵袭和替代。学校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应当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有独立行使的权力,不受行政权力的干扰和影响。以制度保证民族类专业和课程的优先发展权力,优先设置和考评的权力。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应当对学术性的评审,科学的考核、职称的评介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制衡权。以制度保证民族问题研究的学科和民族问题研究的课题的优先立项权力和经费投入的优先权力,确保民族大学科学研究以民族问题为主导,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民族大学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3、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各民族师生员工的权益。平等,是民族大学师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证生活在民族大学校园里的各民族师生员工不论人数多少,都享有充分平等交往的权力。在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学习,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平等地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保留本民族的社会方式,或不沿袭本民族的社会方式,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取舍自己的个人社会空间。各民族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权力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和保证,以形成民族大学以平等为核心元素的人际文化。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制定,繁荣和发展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积淀和发扬具有制度性保障。
三、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提升大学精神
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学校的其他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学校的教学工作过程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升华人生的情操和境界的过程,是提升文化和精神的过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行为示范,身教历来胜过言传。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为师之德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感性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虽然潜移默化,但作用深层而长远,对启迪学生的心灵和铸造美好的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有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不到的,教师身上显示出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崇尚美和善的人文精神是会在无形中成为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标示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历来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教学相长”。现在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表现出的求知欲和勤学好问的精神以及孜孜以求的韧性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对教师也会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和影响力。师生之间的这种以知识为媒介的情感互动和人格影响,已经成为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成为大学精神的鲜活存在。
民族大学校园里各民族师生的知识和情感的互动而体现出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素质结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等共同构成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大学精神
大楼、草坪、道路等大学显性的物质文化形态中透视着一所大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散发着大学精神文化的气息。
民族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应当与大学精神为核心元素,体现出民族大学精神和特色。房屋建筑自然应当具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文化意蕴,应当承载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人们一走进民族大学的校门,从房屋建筑上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质。民族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应当充分采用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元素,是大学的元素和民族的元素有机结合,成为教育和民族天然合一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民族大学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蕴含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内蕴,同时还应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少数民族审美取向。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为各民族师生员工提供丰富多彩的追寻知识的平台和精神需求的园地。
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应当立足于民族性的基础,展开具有时代特征的臂膀,引吭高歌,是各民族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
民族大学的校园传媒应当成为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阵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渠道,享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平台,交流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大学的图书馆应当是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的收藏中心,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内外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全方位的需要,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熏陶的园地,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体会的舞台。 让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样式,在大学精神的积淀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学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加高加厚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沉淀和酿造的过程,世界著名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发酵和酿造,而且还在不断加入时代的原料,进行新的升华。对于新中国创办的我国民族类大学来说,形成属于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应当从积累微小的大学精神元素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那种企图通过一些浅层次的活动和突击性的运动在短时间内形成大学精神的做法是徒劳的,也是无效的。只要科学认识大学精神形成的规律性,从积累大学精神的基础工作做起,点点滴滴做起,坚持不懈地努力积累,就一定能形成无愧于时代和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民族大学精神。■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S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