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案)

2022-11-16 04:22:5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案)》,欢迎阅读!
学习能力,小学生,教案,自主,培养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案)

传统教学论是一种“主知”的理论,视教师为主体,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职能。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世纪以来,由于理学学习本质上的探讨,使教学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学习者本身。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已成为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由此可见,教师应引导、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自觉积极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使他们在今后的不断学习工作中,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案头的最重要研究课题。但是,相对而言,在广大农村,研究的力量依旧薄弱。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灌注式”“接受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主要的弊端,这种方法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为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探究,以期找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钥匙” 一、参与策略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须得通过活动。”其实质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理解旧知的基础上从新构建新知。布鲁纳也反复强调,最好把人当作主动参与知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习得语文知识及其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语文课堂控制中,最充分地运用“参与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实践活动,奋发学习心态,体现群体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1、全员参与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学生在学校应受到机会均等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控制的时候,必须扩大参与的对象,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达到“全员参与”的要求。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教师就采用了“个体学习和“分小组讨论”这二种手段,扩大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达到了面向全体的目的。首先让个体参与学习教师布置:漓江的水美在什么地方?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出来的?请学生用线划出最能体现美的句子,并抓住字词细细品味作者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情感倾向性。再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进一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受到美的熏陶。这一种因简就易的做法,为学生提供了全员参与“听说”的机会,有效地保证了参与率。可以这么说,这样的教学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真正为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 2、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理学研究认为:兴趣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较好的参与方式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高,主动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在参与的过程中,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唱、画、演示、实验等诸多手段。教学《游园不值》就可充分运用多种参与方式:首先理解诗句可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猜想、字字揣摩的方式;然后在理解整首诗时,宜采用言语描述,生动讲演的方式;在理解意境时,可采用动手作画的方式:一幅是一位老先生站在柴门前,眼露扫兴的神色,正在轻轻地敲打那柴门;另一幅则突出了一枝伸出墙头的红杏以及高高的围墙,这时的诗人欣喜万分。由于,在“动口动脑”的基础上强调了“动手作画”,把古诗的高远意境变换成具体的字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也由于变换了参与方式,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容易把握作者


由失望到惊喜的情感变化,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激励策略

“激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策略。这是外界向学生输入的一种刺激,也是一种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课堂控制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激励策略”,是否真正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一堂课能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成功激励,从而使学生体味成功,在胜利的喜悦中萌生指向学习新目标的动机,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常情况下,还可采用以期望、目标、关心等手段激励学生。 1、目标激励: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前,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教师提出课堂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首先质疑,哪些句子含义深刻,然后指出本课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字面义与内含义,看谁分析深刻,见解独特,答案有创造性。目标是导向,经过激励,学生就可以在“跳一跳、摘桃子”的心理期望中达成目标。

2、赏识激励: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正向评价、表扬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主精神。这一激励手段,主要是教师要会用评价语言,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面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一般可采用这样的语言:“你今天能这样回答,老师真想不到!“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真了不起!”„„

3、成功激励: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一章中强调了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追求,而且他把自我实现的人称之为“完美”的人。其实这里的“完美”自我实现”体现的就是对成功体验的肯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时处处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利用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在《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巧妙之处,更充分地感受人物形象,就可采用变换角色的办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的动力因素。教师可这样引发学生的需要:“诸葛亮能够借箭成功,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可能,这值得好好总结一下。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向大家介绍借箭成功的原因;如果你是曹操,你跟大家谈谈为何会上当受骗?并鼓励学生敢于扮演二个不同的角色,敢于发表对此事不同的看法,由此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因为这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故而利于学生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协同策略

现代社会视个体与他人的“协同”为个体实现目标的重要能力。在一堂“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协同课堂教学这个系统中的多个要素,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组织自身的有序功能,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在课堂控制中“协同”主要表现在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之中,这是一项规律和原则。 1、模仿协同

模仿是学生学习的最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行为模式缺少稳定性,性格具有可塑性。因此,他们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于是,学生与模仿对象之间必须求得协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模仿的协同机制,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借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就运用了“模仿协同”—— 师:同学们,朗读课文必须把一字一句读准确,读响亮,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合理想象当时的情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读出这种感情,先听教师读第一节。 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ML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