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整体性》,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整体性
作者:王翠婷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3期
[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对象,也已有众多成熟的结果,但从文化角度特别是文化精神角度出发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本文尝试着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具体包括结构构成上的整体性、思想上的整体性、实践精神上的整体性以及文化精神吸收途径上的整体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文化精神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03-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式提出于十七大报告。整体性是该理论的显著特征,准确地理解整体性对理解、学习该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体系虽然是由三个重大战略思想主体构成的,但并不是各自内容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深层次意义上的重构,这三者是相互继承与发展,是有机辩证的统一整体。 一、在结构构成上具有整体性
文化精神层面的整体性也是依托于结构的整体性表现出来的,所以有必要先探讨结构上的整体性。邓小平理论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回答;接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这一主题更进一步,不但明确要建设,还要知道建设什么样的,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最后科学发展观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到当代建设问题再到如何发展的问题,每个理论都是根据各自时代的不同需求和国情提出的重要理论,同时这三个理论相互之间是顺着历史发展的进程环环相扣,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二、在思想上具有整体性
三个重要理论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坚持和发展,理论基础都是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所运用的方法论也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这三个重要理论都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当代社会和改造当代社会,为当代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无论是邓小平理论所体现出的大同思想、变革思想或者富民思想,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出的时变思想、民为邦本思想、德治与法制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仁学思想,每一种传统思想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每一种思想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构成各尽所能。此外,这三种理论的立场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三者之间的思想是统一的,也是依次继承和发展的。 三、在实践精神上具有整体性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三个重要理论的产生方式都是各代领导人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同时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论证的;另一方面,无论是这三者中的哪一个,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新的要求,每一代人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途径却是不变的。 四、在文化精神的吸收途径上具有整体性
也是从两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内容上的整体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统筹兼顾等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之中的,这些思想的产生也都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整体性:这三种理论的每一种都是对其他文化辩证性地吸收,对于任何文化都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都不是无论好坏全盘吸收,而是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排除其消极因素。
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和属性,缺乏了整体性去单独看待整个理论体系是形而上学的方式,只能将三者彼此孤立起来,无法看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只有通过整体性角度运用唯物辩证法将三者有机统一,才能透过表面探寻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学习整个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杜文起.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员.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4]邓晓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视野[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2). 责任编辑:杨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K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