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600字5篇》,欢迎阅读!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600字5篇
当我翻开《新教育之梦》的目录时,内心是极为震撼的,语言阐述系统化、理论化,理性思维中夹杂着作者对教育认识的极大热情。下面是有关新教育之梦读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新教育之梦》,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2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
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3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与教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师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天仅仅忙于上课和做作业,应该多给学生交流和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而这些道德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朱永新老师强调,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39;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把道德的体验、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某方面的才艺,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目中的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重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求全责备,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让学生很自信地把优点放大,把一些不良的品行自觉地消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道德的教育不需要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它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这些方面把握德育的实质,理想的德育之梦已离我们不远了。 读完《新教育之梦》,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心中充满爱,向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迈进。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工作总结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E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