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领导学论文,老子无为思想》,欢迎阅读!
![无为,老子,思想,领导,论文](/static/wddqxz/img/rand/big_5.jpg)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学的启示
李鸿发
(行管081 5000408034)
摘 要: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笔者通过探讨我国古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和谐状态,与现代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融通之处。因此,无为而治思想更是一种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学研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无为而治;领导学;借鉴意义;老子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无疑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无为而治”是贯穿全书的精髓,体现出公共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原则。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对任何事情都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为之;对任何事情都应任他自身的趋势去发展,而不能利用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去扭曲其发展态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又生成万物,所以“道”又是“无不为”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也是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说明“无为”就是不胡为,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自我管理[1]。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领导艺术的融通 关于领导的定义,《领导学》(邱霈恩著)这样定义:“领导就是某一具体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根据该系统的需要和愿望以及实际情境和条件,确定本系统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指南,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及手段,发动整个系统、特别是被支配地位的群体与组织等力量,致力于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最权威的行为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因此,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魅力等对被领导者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力与所采取的策略彰显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这就在领导过程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3]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领导方式和治国思想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在某程度上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变得更加“有为”,也逐渐实现政府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掠夺,可以理解为减少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有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即逐步实现生产、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无为”。 三、“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科学的启示
从领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思考如何践行“无为而治”思想,对丰富领导学知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尊重并顺应领导规律
“无为而治”首先体现为“道”,即尊重并顺应客观规律。在领导过程中也要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有所为。“无为”是达到“道”境界的最直接途径。老子由“无为而治”出发提出“上得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体道”、“同于道”的上得“之人,对老百姓的管理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即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也不可离开客观规律而强为,而应以“无为”
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领导活动都有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从局部上看,各个侧面、各个部门又有它的特殊规律和具体规律,因此,领导规律是领导主体所必须依凭、领导过程所必然贯彻的第一领导依据,是领导成败的主要依据,也是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具体的领导对策措施等所凭借的根本。[2] (二)提高领导素质,做好表率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阐述了提高领导素质的重要性。领导素质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因素,是领导行为的内在渊源,是开展领带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主体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是事关群体或组织命运和利益的最重大社会因素之一。[2]所以,在整个组织中,首先要提高领导素质,强化道德品质修养,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发挥领导者的制动性、积极性,实现得“道”而无为。 (三)优化领导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领导者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大度之心尊重、爱护被领导者,那么就能缩短了与“无为而治”的境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即领导者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从民愿,才能达到“无为”,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而领导者的“德治”、“德信”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根本保证。
“民为本,本固邦宁”是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评价。而领导方法是领导主体在特定的领导理论指导下和特定的领导环境中实现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而采取一系列办法、对策和技巧的总和[2]。因此,科学运用领导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采,情为民所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取“无欲之德”,达到“无不为”“无为不治”的领导之道。[4] (四)完善领导体制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故在现代管理中,仍要对领导者的权利加以监督、约束,就要借助于有效的领导体制来实现,抓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为领导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领导效率和领导活力、领导水平和领导地位、执政水平和执政地位。要实现领导者的“无为而治”,就要以素质理论、特别是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人才理论为基础,建立新型组织人事机制,彻底解决领导主体、特别是领导者择优汰劣的有效机制与实际运作的问题,最终实现领导体制改革与科学化在质上和深度上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领导队伍建设和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2]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3]马书成.浅析领导工作的“无为”[J].河南社会科学,2007(5). [4]阳华才.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J].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03(2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C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