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科学与社会教学工作》,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科学与社会教学工作
作者:禇永琴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6期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科学与社会教学。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他们各项认知、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科学会社会教学工作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科学课程的标准就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因而科学教育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她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 关键词:小学 社会 科学 教学 联系 一、首先教师要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所以想要做好科学教学,就应该创设良好的生活教学情境,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比如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如在《今天刮什么风》一课中关于风描述就这样写道:“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的时候, 风, 正从那里经过……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诗一样的语言,使学生在优美的风景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风的现象风的特征,大自然中自然现象与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学生经常受到类似的教育就很自然的从日常生活中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其次教师要注重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时期学生由于其基本认知有限,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具体事物来进行授课,以便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比如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三、再次教师要组织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科学科目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科目,单凭在课堂上是无法真正做好教学工作的,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普定县化处镇焦家寨小学) 参考文献
[1] 陈会忠 生活科学教育在小学的实施路径《教育探索》 2008 第10期
[2] 史国栋 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教学仪器与实验:中学版》 2007 第6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1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