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形象

2022-08-15 10:21:5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的形象》,欢迎阅读!
形象,儿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儿童的形象

作者:乔凤萍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04

十多年前,我阅读了世界著名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写的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其中的案例让我深有感触。但说实话,我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停留在一个个活动中,而对其中的原理、概念却不甚了了。我们更渴望把类似的活动直接拿过来,但尝试之后却总是不伦不类,只好放弃。大家把原因归结于瑞吉欧教育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而我们还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也成为没有对其继续深入研究并实施的理由。 直到跟着Alise学习

她是一个真正的实践者,呈现的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惊讶不已。与当初读书不同的是,当我们关心活动如何发展时,她总是让我们回到核心理念,回到对儿童的解读。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这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作眼高手低,什么叫作听懂了,记住了,但做不到。在一次次的反思中,知道了什么是肤浅的认知,知道了缺失了实践支撑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开始体会根植于内心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含义。

起初,当我们迫不及待去准备环境、支持活动、组织反思时,以为一个美好的教育马上就可以呈现。但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当我们深入研究遇到的问题时,问题一次次指向了这到底是老师的想法,还是儿童的需求?这一话题。一方面,我们依然习惯于主观判断,用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掌控着活动,也掌控着儿童;另一方面,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眼睛虽然看着孩子,可却看不懂他们的行为,也看不出来他们的需求。这是为什么?

在教研中,我们将重心调整到如何看懂儿童。透过一个个自发性的儿童活动视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动作、表情及他们的对话上。我们感受着孩子令人意想不到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体会着他们很清楚什么时候更愿意自己做,什么時候想与同伴合作,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支持;意识到在实际的活动中,孩子们遵循着自己的逻辑,看似天马行空却有着自己的理论;当他们可以自由掌控自己的行为时,孩子总是呈现出更多的兴趣与热情;在操作黏土、体验绘画时,孩子们并不急于创作,而是沉浸在对这些材料本身的体验中;孩子们常常会脱口而出一些直指事物本质的哲理判断,等等。 在一遍一遍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老师们由衷地说出: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孩子能够勇于面对挑战,孩子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孩子愿意与人合作和分享,孩子有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待和理解环境与人……这些描述,之前在听讲中,都很好地记在了本子上,以为自己理解了,也同意了。但此刻才明白,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之前是抽象的概念,与真实的孩子无关,而现在是鲜活的行为,打心眼儿里相信了孩子。这些都是发生在专注于儿童的时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gY.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