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科普儿童读物到纪实文学》,欢迎阅读!

从科普儿童读物到纪实文学
——记叶永烈老先生做客东林文化大讲堂
说起《十万个为什么》,相信大家对这本书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它陪伴了我们大部分的童年科学知识的启蒙;说起《小灵通漫游未来》,有些朋友们也会怀念,我们的童年时光中的未来畅想。2011年5月27日晚,这两本科幻儿童读物的作者叶永烈老先生,做客东林文化大讲堂,与大家畅谈他的写作生涯。
今年70岁的叶永烈老先生是上海作协一级作家、教授,他的科普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新时期以来又写出一系列重大题材的纪实作品,已出版作品300多部。就是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在刚上小学时并不显得出色,相反,他是一个作文不及格的孩子。
叶老的父亲是个细心人,他完好地保留了叶先生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所有的成绩报告单。叶老为大家展示了其中的一张,上面赫然写着:学生叶永烈,读书40分,作文40分。叶老风趣地说:“有人说很多作家曾是神童,我不是。我是从一个语文不及格、作文也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作家的。”
11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叶老而言,却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叶老说,当时离他家不远处有一家报社,叫《浙南日报》,报社门口挂着一个绿色的箱子,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字。他路过时就问人家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告诉他,把稿子放进去,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刊登出来。他一时心血来潮,写了首诗扔进了投稿箱。一周后他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问“叶永烈小朋友”多大了,上几年级。回信后又过了一星期,他写的《短歌》发表了,竖行排版,整整齐齐确实像一块“豆腐干”,还特地标明作者是“11岁小学生叶永烈”。
回想起当年情景,叶老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这一块‘豆腐干’开始的。我这些年每年都要写一两部五六十万字、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人家称我为‘做砖头的工人’,这块‘豆腐干’是我所有‘砖头’的开端。”
11岁的叶永烈因发表作品而颇受重视,在学校连升三级,戴起“三道杠”,当了大队宣传委员,主编小报、黑板报,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直到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叶先生依然喜欢写作、投稿。可是诗写了1000多首,散文、小说也写了许多篇,能在报刊上发表的却很少。
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先生看到北京有一家报纸叫《科学小报》,就试着写了篇科普类文章,很快被采用了。从此他不断地给这家报纸投稿,写一篇登一篇。说起当年的高“命中率”,叶老说:“这是发挥了我的优势。因为我是一个化学系的学生,我写诗不如别人,可是用文学的笔调来写化学、写科学那是别人没法跟我比的,搞科学的人文笔好的不多。我呢,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写科普文章成了我的特长。”
与科普写作结缘的叶先生一发而不可收,19岁时把为《科学小报》写的文章结集出版,《碳的一家》是他的第一本书;20岁时,他参加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是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在第一版中独占三分之一;21岁时,他写出了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出版后,共印刷300万册。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叶先生感到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视角,更多地放在国家、时代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上,所以他选择了纪实文学。他的“红色三部曲”写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至1949年的光辉历程;《我
的台湾之旅》、《行走俄罗斯》、《受伤的美国》等书记录了他不息的脚步;《陈云之路》、即将推出的《胡乔木传》等,体现了他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关注。
在谈到纪实文学创作的个中甘苦时,叶老说,一个纪实文学作家,既要到天南地北不同的环境中去,又要结识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年,他的足迹远至欧美,险至罗布泊,上至各式各样的飞行,下至潜水艇里的生活。在一部部作品问世的背后,是他辛勤的脚步和不倦的追求。之所以进行如此扎实、细致的采访,是因为叶先生一贯的创作主张。他说:“我要在我的作品中做到‘两确’——一个是观点正确,一个是事实准确。我认为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用事实说话。”
时间就像一面筛子,可筛去平庸,留下精华
。
理学院 化学一班
20081597 陈军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t.html